《京下思归》原文赏析-范梈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4 03:52

京下思归原文

京下思归

范梈

黄落蓟门秋,飘飘在远游。不眠闻戍鼓,多病忆归舟。

甘雨从昏过,繁星达曙流。乡逢徐孺子,万口薄南州。

京下思归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是作者的佳构,尤其中间两联,被誉为“句格闳整”,“殊不多得”(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诗抒写诗人身居京城而欲归隐的情思,言真意切,辞炼句工,声情俱佳,兴味隽永。

首联点明时地,及远游情事,总领全诗。“黄落蓟门秋,飘飘在远游。”“黄落”,黄色落叶,秋天的典型事物。“蓟门”,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有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这里代指大都(今北京)。叠辞“飘飘”,双关落叶与游人。诗人故居清江(在今江西清江西南),乃南国的鱼米之乡。而今身居京下,羁宦千里,值此“萧瑟兮草木摇落”之秋,难免不引兴莼羹鲈脍之思!故一起笔,既慨落叶,复伤远游,则急归之情,可以想见。颔联即承此而发,亦景亦情。“不眠闻戍鼓,多病忆归舟。”长夜不眠,戍卫报时之鼓声频传耳际,体弱多病,乘舟归去之意念萦绕心头。二句从杜诗“不眠思战伐”“老病有孤舟”化出,却浑然天成。颈联两句,初读似纯乎写景,细味则景中含情,意蕴颇深:“甘雨从昏过,繁星达曙流。”细雨绵绵,整日轻洒,而自黄昏时分即停止;夜空朗朗,繁星点点,流光闪烁,直至破晓时分仍未休。二句写不眠夜所见,自然景物掺进凄清的感情色彩。尾联追比同乡前贤,以抒志明心,挽合全诗,深化主题。“乡逢徐孺子,万口薄南州。”徐稚,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汉桓帝年间,多次被荐举、征聘,但因不满宦官的专横干政,始终未应,而在家乡过着贫寒的生活,亲自耕田种地。当时人称誉他为“南州高士”。结末二语以徐稚自许,既是体现着诗人平生的行为和性格,“于流俗中克自树立,无苟贱意,居则固穷守节”(《元史·范梈传》)。“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佚名《朝天子》),是当时带有普遍性的一种不合理社会现象,对于一个讲究骨气的知识分子来说,自然要深恶痛绝。故诗人“思归”的真实心迹为不满时事政治,反对黑暗势力,不愿为权贵之附庸、奸吏之同流,而不仅仅在于“人生贵得适意尔”,隐微曲折地反映出批判现实社会的政治色彩。

前人评作者范梈“工近体”,他在总结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时,曾概括近体诗的基本章法为“起、承、转、合”。实践证明,这种艺术结构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使诗歌既富于变化,又一气呵成。此诗即成功地运用了这一章法结构。入手擒题蓄意,渲染氛围。颔联深入一层,具体描写思归情景,承接首联未尽之势。颈联宕开一笔,转出新境,以景结情,意脉内潜。尾联巧用典事,收合题旨,引人遐思,余味不尽。全诗八句四联,层次分明,首尾照应,流转自如,深得起承转合之妙。

(赵望秦)

【作者】

* 范梈(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机,清江(今江西清江)人。少孤家贫,刻苦工诗文。年三十六辞家北游,卖卜燕市,吴澄荐为左卫教授,迁翰林编修。出为闽海道知事,移疾归。天历二年(1329),授湖南岭北廉访使,以母老不赴。人称文白先生。为文雄健,有两汉风格。为诗好歌行,冲淡闲远,如秋空行云。有《范德机集》七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