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别情萋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2 12:09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别情萋萋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提起白居易,不免让人想到他那典型的、通俗易懂的诗风和广泛的写作题材,诸如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经典长诗。其实,除了长诗外,白居易还善于作词,曾创词牌名《忆江南》(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情诗小令《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为世人广为传诵。后世给予白居易很高的赞誉,有“诗仙”、“诗魔”和“诗王”之称,日本文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这首被名士顾况津津称道的诗就是《赋得古原草送别》,与其说是咏草诗、离别诗,不如直接说这是一首对生命的赞歌。

诗中的“草”这个意象与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张晓风《行道树》中的“树”性质是一样的,都是一种顽强的存在于逆境中的生命的象征。高原上的青草浓密茂盛,每一年都经历一次枯萎一次繁荣,野火也无法把它们全部烧毁,春风一吹又生出一片,青翠的绿草远远蔓延到了古老的道路和荒芜的城镇里,又一次要送走朋友,这一片茂密的青草代表了我的不舍之情。

在兵荒马乱的不安年代,草无疑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它们需要的只是一次沐浴春风,诗人用这种顽强的、永不消失的事物代表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显然比折柳更加具有说服力。诗的前两句因为成功地描述了“古原草”的顽强生命力而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前两句是纯叙事性的陈述,道出草的茂盛强大,第三句依然从加入外景的渲染来做进一步映衬,“古道”和“荒城”都是象征性的存在,主要作用是反衬草的生命力之强、蔓延程度之远。最后一句说出重点,惋惜好友即将离去,用凄凄青草代表自己的依依不舍。

《赋得古原草送别》全篇用非常自然的言语,工整地写出了对野草细致入微的观察。不但饱含真情,而且别具一格,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风格的佳作。正因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特点的“新乐府运动”的倡导和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唐宣宗曾作诗评价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可以看出唐朝的皇帝把这位杰出的诗人称为“诗仙”,而李白的“诗仙”称号实际是清代学者对其的评价。

纵观“诗仙”白居易的诗歌著作,其实五言律诗并不常见。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只是他在16岁时的应试之作,“赋得”是科考诗题前面必加的字。诗人主观上没有创作五律的意向,五言诗创作主体以长诗居多,如《观刈麦》等。七言绝句以《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为代表,亦属罕见。

诗人最多的创作是七言长诗,《长恨歌》以其描写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而闻名。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历来饱受史学家病诟,很多人认为是杨玉环这个红颜祸水葬送了唐朝的盛世,而白居易则将他们的爱情上升到艺术高度,他描绘的只是两个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之间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但是皇帝这个身份给李隆基带来无上权力的同时,也成了他们爱情路上的绊脚石,最终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杨玉环惨死马嵬坡。白居易以独特的艺术渲染力将李杨的爱情娓娓诉说,感人至深。《琵琶行》作于白居易受冤被贬为江州刺史的第二年(816年),这个闲散的职务深深地刺激了白居易的自尊,导致白居易整日郁郁不乐。在一次送客到浔阳江头的时候,白居易听到了婉转凄凉的琵琶声,这沉闷的声音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白居易和友人请琵琶女弹奏一曲,听完后创作了这首著名的古诗,缔造了“犹抱琵琶半遮面”、“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千古名句。诗中赞扬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熟练程度,充满戏剧性地描述了琵琶女凄惨的遭遇,又在诗尾联系自己在江州的抑郁经历,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抒发自己苦闷的心情。读到这些佳作,便知道白居易“诗仙”、“诗魔”、“诗王”、“诗神”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毫不过分。

更多白居易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