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晏几道《点绛唇》古诗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0 00:06

点绛唇原文

点绛唇

北宋·晏几道

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又成春瘦,折断门前柳。

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分飞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

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晏几道《点绛唇》古诗赏析

点绛唇赏析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她没有被岁月所掩埋,千百年之后仍然被很多人熟识。甚至许多文人化用这首诗,或感叹故事的美,或抒发自己的情。晏几道的“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正是由“人面不知何处,桃花依旧笑春风”而来。

这阕《点绛唇》和晏几道其他大多数词一样,主旨都是怀人。今日送君远去,不知何时是归期,相思是诗词亘古不变的话题。古人以折柳喻送别,离别后,来年春天柳枝又重新长了出来,思念的人却依旧没有回音。在相思的煎熬中,人也会随之日渐消瘦。所以柳永会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看到这阕词,我忽然想起了唐玄宗的梅妃,只因“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一句。

梅妃原名江采萍,生于行医世家,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诗经》中记述后妃事迹的《周南》与《召南》,并对她父亲说:“我既是女子,期望以此为志。”果然,多年之后高力士出使闽地,见江采萍年轻貌美,便把她带回宫献给唐玄宗。唐玄宗一见江采萍便惊为天人,大喜,于是册封她为梅妃。

世人皆歌颂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最大的原因是杨贵妃因唐玄宗而自缢马嵬坡,后白居易又作《长恨歌》,使得这段爱情更加具有传奇色彩,凄美而感人。正如人尽皆知春秋美女西施,却忽略了与西施同时期的另一位绝色美女毛嫱一样,杨贵妃的光环太过耀眼,以至于并不比其逊色的梅妃失了光彩。根据宋传奇《梅妃传》记载,梅妃为人清高孤傲,且才思敏捷,善于撰写诗文,自比咏絮才女谢道韫。杨贵妃没入宫之前,梅妃是宫中最受宠的妃子,唐玄宗对她可谓百依百顺。只不过杨贵妃机智而善妒,梅妃性格比较软弱,自然不是她的对手。久而久之,唐玄宗忽略了梅妃,专宠杨贵妃一人。

有一次,外国使臣前来进贡,唐玄宗怕杨贵妃吃醋,瞒着她偷偷赐了一斛珍珠给梅妃,梅妃拒不接受,把珍珠和一首诗一同交还给唐玄宗:“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她把自己比作被汉武帝幽禁于长门宫的陈阿娇,拒绝接受珍珠,既是悲叹自己的处境,也是怨恨唐玄宗的绝情。唐玄宗看了这首诗之后,黯然神伤,亲自为其配曲,取名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词牌名——一斛珠。

梅妃就这样孤独地在宫中度过了她剩下的日子。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回到京城,遍寻梅妃不着,只得到一幅她的画像。伤心之余,唐玄宗在画上提了一首《题梅妃画真》:

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年态,争奈娇波不顾人。

太液池边的梅花开得依旧灿烂,可是花依旧,人却不在了。等到伊人香消玉殒再悲痛,还有什么用呢?葬礼再风光,祭文再感人,梅妃也永远不会知道了。若早知如此,唐玄宗还会不会因为杨贵妃而对这样一位聪明美丽的女子弃之不理?

我觉得用晏几道的“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来形容梅妃,再合适不过。唐玄宗身在长安,梅妃远在闽地,相隔千万里,她却得以进宫,受尽恩宠,难道不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可偏偏半路杀出个杨玉环,夺走了唐玄宗对她的全部宠爱,她从此孤寂,连见唐玄宗一面都难,更别说恢复以往的盛宠了。据说梅妃曾经想效仿陈阿娇千金买赋,她给高力士千金,高力士却惧怕杨贵妃,不敢答应。《绿窗女史》将《梅妃传》放在“怨恨”卷,也是对她一生的概括了。既然注定让她成为皇帝的宠妃,为何不给她一个好的结局?就算是死,恐怕她也难消那一腔怨气吧。

世间太多的感情皆是如此,有好的开始却没有好的结局,甚至不留一点美好的回忆。“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此句本身就带着怨恨之意,似是在泣诉老天爷的不公。若注定我们没有好结局,索性一开始就不要让我遇到他,既然遇到了,让我们在一起有这么难吗?为女子者,大多有这样的无奈。自古以来,能自主选择婚姻的女子太少太少了,皇家的公主尚且时时担心自己会沦为政治工具,更别说普通人家的女子了。

在这阕词中,晏几道没有说明不能长相守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只是说,自从那一次折柳分别,相爱的两个人就再也没见过面。情深之时,唯有眼中泪和杯中酒,沾湿了一双罗袖。

更多晏几道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