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肠寸断,在故乡的山水中-李益《春夜闻笛》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7 01:52

柔肠寸断,在故乡的山水中

韦庄曾说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乡愁是一壶浓浓的烈酒,这壶浓浓的烈酒勾起了很多诗人悲伤的情绪。他们临风高歌,希望可以在故乡熟悉的山水中柔肠寸断。他们希望自己就像落叶一样静静地掉下来,落在树根旁。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李益《春夜闻笛》

柔肠寸断,在故乡的山水中-李益《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寒山之上有人吹笛,以笛声呼唤春天的归来,同是背井离乡的诗人听闻这笛声之后,与其他迁客相顾无言,泪湿衣襟。“寒山”,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东南,东晋以来屡为战场,是淮泗流域的战略要地。

诗人将 “吹笛”二字与 “唤春归”连写,仿似吹笛之人想要用笛声急急呼唤春天的到来。诗人通过这种艺术手法,将寒山初春的寒冷气候烘托了出来,与下句的 “迁客”相连,还表达了吹笛之人急急呼唤的不仅仅是节令上的春季,也在呼唤自己人生境遇的春天。“相看”二字,点出并非只有诗人一人背井离乡,至少吹笛之人与诗人同为天涯沦落人。同为迁客,因笛声而为知音,两相对看,无语凝噎,其怀归之情跃然纸上。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洞庭湖上,月夜之下,北归的大雁络绎而过,不待天明,亟不可待地飞回北方。作者先写闻笛勾起思归之情,又转而写北归之雁,貌似无关,却情致无穷。诗人以大雁代自身,通过描绘北归之雁迫不及待、连夜北飞的情形来衬托自己内心热烈的思归之情。诗人以 “一夜”连缀 “无穷”,将行行雁阵不等春暖夜过洞庭的景象呈现出来,手法夸张,却情真意切。“不待天明尽北飞”,与上句相连,使其意境落于实处,使诗意由虚生实。“不待天明”,紧扣上句中的 “一夜”,表达了北归的急切。“尽”字传神有致,既扣紧了上句的 “无穷”二字,也将诗中情感补充得更完整,使北归之情更深刻生动。

诗人何尝不想如归雁一样,不待春暖,马上奔回故乡。而大雁是自由的,诗人是不自由的,大雁北归需要的只是一阵春风而已,而送诗人北归的 “春风”不知何时才能到来。人与雁相比却有所不及,真是令人不胜唏嘘。

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当战乱的马蹄踏碎家园,分别日久,不知道家中是否已经横生变故。对亲人的关切和家园的担忧,让人不敢轻易触碰思乡的情绪。几番梦回故里,笑着醒来;如今荣归故里,反倒不知该如何自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二)

天宝三载 (公元744年) ,贺知章年已八十六岁,他时常感到年老不济、精神恍惚,便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 (今浙江萧山)。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物是人非,回乡仿如陌路之人,无限感慨之下写出《回乡偶书》。

第一首描写的是他刚回到家的一个场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衰”是稀疏衰落。少壮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到了暮年才又回到这里,故乡的口音没有改变,头上的毛发却已掉得稀稀疏疏,世事变幻、人生苦短的情绪涌动于诗人的心中。第一句 “少小离家”与 “老大回”,概括写出诗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情况;第二句的 “乡音无改”与 “鬓毛衰”,进一步抒发了深深的感叹,并为下文的应识而不识设下伏笔。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处 “儿童”可以理解为童子,也可理解为诗人自己儿童时候的玩伴。如果后一种才是诗人的本意,那么这两句就可以这样理解:少小时在一起玩耍的亲密伴侣,此时也已老矣,见到我已经认不出是什么人,竟含着笑问:“这位客人,您是从哪里来的啊?”魂牵梦绕的故乡藏着无数童年的回忆,如今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然而这里的一切已经变得陌生,儿时的密友已认不出他。

全诗表述口语化,却生动形象,让人仿佛看到一名老翁颤巍巍地敲开了一扇柴门,里面走出一个年龄相仿的老翁,开门愣怔,不识来者。诗的画面感极强,尤其年长之人更易体会,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共鸣。

第二首描写的是诗人到家以后的情况。

“离别家乡岁月多”,第一句与前一首意同,说明自己离家已经太久了。第二句 “近来人事半消磨”是指到家以后从亲友的口中得知家乡的种种变化,叹息故人半已离世,不免悲从中来。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诗人对着家门前的镜湖发出了感慨。镜湖在唐越州 (今浙江绍兴) 会稽山北麓,诗人的家就在湖边。这两句是说虽然阔别已久,但门前春天里的镜湖水却如以前一样波光粼粼。湖波不改,但人终将老去。面对这五十年如一日的湖水,想着自己将会随着时光消逝而逐渐老去,诗人的感慨不免愈加深沉了。

故乡,在人们的心底就像一棵老树。年轻时人们渴望从老树上飞出去,探索辽阔的天空、五彩的世界。可是,及至老年,才知道对故乡的眷恋是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的命运,就像叶子对根的情意。因此,对家园的眷恋与回归,始终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主题,唐诗自然也因此增添了几分落寞的色彩。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