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出处意思赏析-惨烈的睢阳之战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0 01:06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出自张巡《守睢阳作》: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作品原文

守睢阳作

张巡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张巡《守睢阳作》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出处意思赏析-惨烈的睢阳之战

守睢阳作赏析

金庸小说中写大侠郭靖苦守襄阳,以一城之地力抗强虏多年,读者无不为其“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气概所折服。不过,此为小说家言,毕竟是虚构的。而在真实的历史上,还真有这样一个英雄以残兵病卒,独抗数十倍于己的悍敌,直至几乎全部战死。他就是这首诗的作者张巡。在安史之乱中,张巡尽忠报国、义薄云天,堪称千古忠烈。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他的《正气歌》里曾写“为张睢阳齿”,指的正是张巡咬碎牙齿,力拒叛贼的烈烈英风。

提起张巡,很多人都以为他是一名武将,其实他是进士出身。他是开元末年中的进士,当时是第三名。天宝年间,张巡出任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令,因不肯阿附杨国忠等权贵,所以虽然他政绩卓著,却并未升迁——在清河任职期满后,被调到真源(今河南鹿邑),还是当一个小县令。张巡为官清正,虽为小小县令,也尽自己所能,秉公执法,除暴安良。例如当时有个叫华南金的土豪,鱼肉乡里,无恶不作。张巡一上任就拿了他,依律杀之。老百姓都拍手称快。

安史之乱发生后,因贼势浩大,有不少唐朝官吏纷纷降贼。而张巡却在形势非常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以数千兵卒力拒叛贼令狐潮的数万大军。张巡昼夜苦战,大小战斗共四百多次,杀敌上万人,给令狐潮的贼军以沉重打击。至德二载(757),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为了夺得江南富庶之地,派贼将尹子奇率同罗、突厥、奚等蛮族精锐之兵,共十几万人,气势汹汹地杀来。张巡迫于形势,只好退至睢阳与那里的太守许远合兵一处,共守睢阳这个军事要地。

唐朝时的睢阳城,即现在的河南商丘。河南、江苏交界处的中原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楚汉鏖兵,就是在这一带决的胜负。说来此处正是江南门户,此地一失,江南半壁终究难保。张巡和尹子奇当然都知道此地的战略地位,尹子奇的十几万猛悍贼兵拼命攻打睢阳城,太守许远虽是奸臣许敬宗的曾孙,然而他却不同于乃祖,十分忠义,他自认为军事能力相形之下力有不逮,毅然将兵权让给了张巡。

而张巡之为人,高风亮节,赤诚待人,故而很多人对他都心服口服。从后面的事情来看,如果不是张巡有极高的威信,睢阳城中的军民绝不会有那么强的凝聚力。那样艰苦的环境,放在别的城,早有人开城投降了。就算守城将领不同意,也会有叛兵捆了他去献功。正是因为张巡的个人魅力,才使得一大批人聚集在他身边。像大将南霁云,本来是另一个名叫尚衡的手下部将,但他见了张巡后,说什么也要投靠在张巡麾下。原来的“老板”用金银财宝挽留,南霁云则坚决谢绝。

南霁云神勇善射,贼兵只要敢近他百步之内,无不应弦而倒。而贼军头目尹子奇十分狡猾,一直藏在众多贼兵中间,神箭手南霁云想一箭结果这个贼头,却不知道谁是。于是张巡想出一个计策——这次贼兵又来攻城时,他让弓箭手射出草棍做成的箭。有贼兵中“箭”后,以为城内箭已经射完了,就乐呵呵地拿了这支“箭”向贼头尹子奇汇报。在这个当口,大将南霁云弓开如满月,射去似流星,一箭射中尹子奇左眼,贼兵因此暂时退去。

可惜此贼并未被射死,只是变成了独眼龙而已。贼兵弄来了新式武器——钩车、木马等攻城工具,结果被张巡用火攻法将敌人的攻城车统统烧毁。张巡巧计百出,贼军损兵折将,气为之沮。最后贼人无奈,仗着人多,层层围困,意图困死睢阳城中的将士。张巡正是在这种非常危急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眼看着将士们一个个倒下,城中的粮草已绝,士卒们一天只能吃一勺米,掺着纸张、树皮,压一压那难忍的饥饿。这城还能守多久?张巡怎么能不愁上心头?而在敌军重重围城的时候,张巡和众将士“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浴血奋战,殊死抗敌。他们坚信忠信之师是不可战胜的,报国的坚贞之情也是不可改变的。从“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这句,我们仿佛能看见张巡将军振臂大呼,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的情形。然而诗的最后,张巡也发出一声叹息:“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当时,张巡周围有不少的朝廷兵马,但这些家伙们各自心怀鬼胎,或欲保存实力,或畏敌不前。大将南霁云曾杀出城去,向贺兰进明等人求救,但这些人却都不发兵。

张巡城内粮绝,不但马匹被杀掉,连弓弩铠甲的皮子也被煮来吃了,又掘鼠窝捉老鼠、罗麻雀来吃。但这终究也无法改变城中越来越多的士卒饿死的景况。这时候张巡杀掉自己的爱妾、许远杀掉自己的僮仆给士卒们吃。这样又坚守了三个月,士卒们终于再也没有力气作战了,张巡见这城即将失守,于是向西边皇帝所在的方向跪拜说:“臣不能再生报陛下,死后也当为厉鬼杀贼!”张巡写下一篇《谢金吾表》,其中说:“臣被围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馀战。当臣效命之时,是贼灭亡之日……”千载之下,读之仍令人热血如沸。

睢阳城陷落后,张巡和许远及众将士都被俘。众将士见到张巡,都挣扎着站起身来,向张巡痛哭流涕。张巡却一副坦然自若的样子,他缓缓地从一个个将士的脸上看过去,这都是陪他一起浴血奋战的好兄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巡要再看他们一眼。张巡平静地对他们说:“不要怕,死乃命也!”张巡此刻的心中,可能真的像湖水一样平静。因为张巡尽了最后一分力气,将士们也拼了最后一滴热血来报效国家。五百年后的文天祥,临刑前也是从容地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贼头独眼龙尹子奇狞笑着对张巡说:“听说你督战时,大声呼喊,把嘴角都弄裂了,甚至嚼碎口中之牙,真能这样?”张巡怒叱此贼道:“我欲气吞逆贼,只可惜没有力气了!”尹子奇大怒,命人用刀豁开张巡的嘴,果然见口中只剩了三四颗牙。尹子奇以下贼将也不得不打心眼里佩服这是个好汉。尹子奇等抽刀威逼,想招降张巡,张巡不予理睬,只是昂首待死。贼将又招降南霁云,这时南霁云踌躇不语。张巡呼道:“南八(唐人习惯称人排行以示亲热),男儿死尔,不可为不义屈!”南霁云笑着说:“我是想留下这条命再干点大事——‘欲将有为也’(意思是想假投降后,再找机会诛杀叛贼),既然您如此说,我哪里敢不慷慨就死!”于是张巡、南霁云等人同时遇害,张巡年仅四十九岁。

当时朝廷也知道睢阳一带军情紧急,宰相张镐当时兼河南节度使,下令浙东、浙西、淮南、北海四镇节度使及谯郡太守闾丘晓火速发兵救援。闾丘晓这人一向自高自大,他不听命令,拒不发兵。说来就他离张巡所守的睢阳最近,若是他早点出兵救援,可能睢阳城不致被陷落。

当张镐亲自率大军来到睢阳时,睢阳才刚刚陷落三日。张镐打跑贼军后,看到睢阳城内的惨状,听到张巡和众将士可歌可泣的事迹,感动之余不禁对拒不发兵的闾丘晓怒火万丈。他下令将这厮乱杖打死,这厮全没有了以前的骄横气焰,趴在地上求饶,说什么家中有老母在堂之类的话,和假李逵一样的腔调。张镐冷笑说:“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张镐传》)张镐说,你当时杀害诗人王昌龄时,怎么没想到王昌龄家中还有亲人呢?闾丘晓这厮无话可说,只好乖乖地受死——诗人王昌龄回乡时,被闾丘晓害死了。张镐也算替王昌龄报了仇。

张巡苦守睢阳,虽最终城破身死,但他却死死扼住了叛军的喉咙,保住了江南半壁富庶之地,给郭子仪等人的大军收复两京,最终击败叛军打下了坚实基础。当然也有人对张巡当时杀人而食的做法颇有非义,但张巡等众将表现出来的凛然大义、誓死不屈的气节是永远值得我们尊敬的。

附:此文中见死不救的两个家伙——贺兰进明和闾丘晓也会写诗。兹录二首如下:

行路难五首·其一

贺兰进明

君不见岩下井,百尺不及泉。

君不见山上苗,数寸凌云烟。

人生赋命亦如此,何苦太息自忧煎。

但愿亲友长含笑,相逢不乏杖头钱。

寒夜邀欢须秉烛,岂得常思花柳年。

夜渡江

闾丘晓

舟人自相报,落日下芳潭。夜火连淮市,春风满客帆。

水穷沧海畔,路尽小山南。且喜乡园近,言荣意未甘。

平心而论,这两人的诗写得还不算太差,但人品却是非常卑下,为万世唾骂。

【相关阅读】

更多张巡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