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十五咸全文注释版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8-26 22:19

声律启蒙十五咸注释版

十五咸

声律启蒙十五咸·其一

清对浊,苦对咸。

一启对三缄[1]

烟蓑对雨笠,月榜对风帆[2]

莺寫睆[3],燕呢喃[4]

柳杞对松杉[5]

情深悲素扇[6],泪痛湿青衫[7]

汉室既能分四姓[8],周朝何用叛三监[9]

破的而探牛心,豪矜王济[10];竖竿以挂犊鼻,贫笑阮咸[11]

注释

1、启:开启,打开封口。三缄:“三缄其口”的略语。形容说话极其谨慎、不轻易开口。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后因指言语谨慎,少说或不说话。缄,封。

2、月榜(bàng):指月色里行驶的船。榜,船桨,亦指船。《广雅》“榜,船也。”“月榜”作为成词,古诗文实际用例很罕见。但月色里行驶的小船这一意象,古诗文很常见。宋李彭《归舟》:“夜榜时惊乌鹊喧,星光破碎月映门。”宋沈辽《湖亭怀子美》:“忆昔榜舟乘夜月,行觞数与君相酢。”风帆:指张帆乘风而行的船。古诗文习用语。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严程迫风帆,劈箭入高浪。”

3、俩睆(xiànhuǎn):美好的样子,形容鸟声清和圆转貌。《诗经·邶风·凯风》:“俩睆黄鸟,载好其音。”毛传:“俩睆,好貌。”宋朱子集传:“俩睆,清和圆转之意。”

4、呢喃:燕子的叫声。古诗文习用语。宋刘季孙《题饶州酒务厅屏》:“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

5、柳杞(qǐ):当指柳树和杞树。“杞柳”作为词语,出自《孟子·告子上》:“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杞柳为杯棬。”乃一种落叶乔木,枝条细长柔韧,可编织箱筐等器物。也称“红皮柳”。宋黄庭坚《乙未移舟出》:“安能诡随人,曲折作杞柳。”但此处,“柳杞”与“松杉”对偶,当指柳树和杞树。

6、情深悲素扇:此用汉班婕妤《怨歌行》典。《文选·乐府上·怨歌行》载班婕妤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玉台新咏》亦载此诗,题为《怨诗》,此前有序曰:“昔汉成帝班婕妤失宠,供养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并为怨诗一首。”洁白的团扇,一到秋风凉爽时,就被人抛弃在一旁。常用以比弃妇。

7、泪痛湿青衫:此句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典。白居易《琵琶行》末句为“就(一作“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因用以形容悲伤凄切。

8、四姓:一指东汉明帝时外戚樊、郭、阴、马四姓。《后汉书·明帝纪》:“为四姓小侯开立学校,置五经师。”唐李贤注:“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号‘四姓小侯’,置五经师。以非列侯,故曰小侯。”汉以后诸朝,多有以四个名门贵族的姓氏合称为四姓的,不一而足。二指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谓之“四姓”。南北朝时有此传统。《梁书·张绾传》:“绾在郡,述《制旨礼记正言》义,四姓衣冠士子听者常数百人。”《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阅为之制……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或谓此一传统起于汉时。此处,既云“分四姓”,似当指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

9、何用:何以,因何。三监:周武王灭商后,以商旧都封给纣子武庚,并以殷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由武王弟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由武王弟霍叔监之;总称“三监”。见汉郑玄《诗·邶鄘卫谱》。后三监反而帮助殷人叛周。一说指武庚、管叔、蔡叔。见《汉书·地理志下》、清王引之《经义述闻·三监》。汉代儒家依托周初三监的事,把三监作为周朝的通制。《礼记·王制》:“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

10、“破的而探牛心”二句:典出《世说新语·汰侈》:“王君夫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王武子语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君夫既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便破的,却据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脔便去。”《晋书·王济传》亦载此事,文字小有异同。晋人王济,生活奢侈,曾经出千万钱,与王恺赌射箭输赢,要求王恺以“八百里驳”牛为筹码。王济先射一箭,正中靶心,于是立即命人将牛心割下炙烤,只尝了一口就走了。破的,指射箭正中靶心。矜,骄傲,夸耀。王济,字武子,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曹魏司空王昶之孙,司徒王浑次子,晋文帝司马昭之婿。少有逸才,风姿英爽,好弓马,勇力绝人。弱冠拜中书郎,迁侍中。善《易》《老》《庄》,长于清言,修饰辞令。武帝亲贵之。以屡请武帝勿使齐王攸(武帝弟)归藩,忤旨,左迁国子祭酒。数年,入为侍中。后被斥,外移北芒山下。性豪侈,丽服玉食,尝以人乳蒸肫。善解马性,有马癖。后以白衣领太仆。年四十六卒,朝廷追赠骠骑将军。

11、“竖竿以挂犊鼻”二句:典出《世说新语·任诞》:“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南朝宋裴松之注引《竹林七贤论》曰:“诸阮前世皆儒学,善居室,唯咸一家尚道弃事,好酒而贫。旧俗:七月七日,法当晒衣,诸阮庭中,烂然锦绮。咸时总角,乃竖长竿,挂犊鼻裈也。”《晋书·阮咸传》亦载此事,文字小有异同。七月七日盛行晒衣,别人都把纱罗锦绮等华丽衣服拿出来晒,阮咸却用竹竿挂大布犊鼻短裤晾在庭院中,并且说是“不能免俗”。犊鼻,即犊鼻裤、短裤。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魏晋之际名士,曾官散骑侍郎,因与中书监荀勖论音律意见相左,遭其排挤,出为始平太守。精通音律,善弹琵琶。弦歌酣饮,不拘礼法。与叔父阮籍并称“大小阮”,且同时列名“竹林七贤”。

声律启蒙十五咸全文注释版

声律启蒙十五咸·其二

能对否,圣对贤。

卫瓘对浑瑊[1]

雀罗对鱼网[2],翠曝对苍岩[3]

红罗帐,白布衫。

笔格对书函[4]

蕊香蜂竞采,泥软燕争衔。

凶孽誓清闻祖逖[5],王家能乂有巫咸[6]

溪叟新居,渔舍清幽临水岸;山僧久隐,梵宫寂寞倚云岩[7]

注释

1、卫瓘(guàn,220—291):字伯玉,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三国魏末任尚书郎。转廷尉卿,监邓艾、锺会军伐蜀。蜀灭,锺会据蜀反,瓘以计平之,并追杀邓艾。入晋,累官司空。武帝命瓘子宣尚繁昌公主。瓘性严整,以法御下,为政清简,有声誉。为杨骏所谗,逊位。惠帝立,与汝南王司马亮共辅政,为贾后所杀。与尚书郎索靖俱善草书,时号“一台二妙”。追封兰陵郡公,谥成。浑瑊(jiān,736—800):本名日进,皋兰州(今宁夏青铜峡)人。先世属铁勒族浑部,朔方节度留后浑释之子。年十一,随父入朔方军。安禄山反,从李光弼定河北。又从郭子仪复两京,讨安庆绪。后又数破吐蕃军,以功拜左金吾卫大将军。德宗建中四年(783),朱泚叛乱,瑊护德宗坚守奉天。次年,与李晟等收复京师,平朱泚;又与马燧平李怀光。官检校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加侍中,封咸宁郡王,终邠、宁、庆副元帅、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卒谥忠武。

2、雀罗:捕雀的网罗。罗,捕鸟网。

3、翠减(yǎn):青翠的山峰。古诗文习用语。唐杜牧《朱坡》:“日痕兎翠减,陂影堕晴霓。”苍岩:青黑色的山岩。古诗文习用语。宋王之望《题广利院》:“翠岭苍岩带落霞,水云平野一川斜。”清后期通行本《声律启蒙撮要》作“苍崖”,但“崖”字在“平水韵”只有二音,一在上平“四支”韵,一在上平“九佳”韵,不在下平“十五咸”韵,故改“苍崖”为“苍岩”,以期叶韵。

4、笔格:笔架。南朝梁吴均《笔格赋》:“幽山之桂树……翦其片条,为此笔格。”书函:文书的封套。亦指书信。

5、凶孽誓清闻祖逖:此句典出《晋书·祖逖传》:“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禀,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余人而后进。”凶孽,凶徒,指敌人。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保定涞水)人。与刘琨同为司州主簿,中夜闻鸡起舞,并有英气。西晋末京师大乱,率亲党数百家南徙。晋元帝时拜豫州刺史,力求北伐。建兴元年(313),率部渡江,中流击楫,誓复中原。进屯雍丘,黄河以南尽为晋土。因晋室纷争,国事日非,既伤朝廷命戴渊出镇合肥牵制自己,又虑王敦与刘隗等构隙即将内乱,忧愤而死,追赠车骑将军。《晋书》有传。

6、王家能乂有巫咸:此句典出《尚书·君奭》:“巫咸乂王家。”乂,治理。巫咸,殷中宗时贤臣,大巫师。《楚辞·离骚》:“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汉王逸注:“巫咸,古神巫也,当殷中宗之世。”《史记·殷本纪》:“巫咸治王家有成,作《咸艾》,作《太戊》。”

7、梵宫:原指梵天的宫殿,后多指佛寺。唐朱庆余《夏日访贞上人院》:“流水离经阁,闲云入梵宫。”

声律启蒙十五咸·其三

冠对带,帽对衫。

议鲠对言谗[1]

行舟对御马[2],俗弊对民碞[3]

鼠且硕[4],兔多毚[5]

史册对书缄[6]

塞城闻奏角[7],江浦认归帆[8]

河水一源形弥弥[9],泰山万仞势岩岩[10]

郑为武公,赋缁衣而美德[11];周因巷伯,歌贝锦以伤谗[12]

注释

1、议鲠:议论正直,不从众。鲠,刚直。

2、御马:驾驭马匹。汉荀悦《申鉴·政体》:“自近御远,犹夫御马焉,和于手而调于衔,则可以使马。”亦指乘马、骑马。《北史·魏纪三·孝文帝》:“帝戎服执鞭,御马而出。”御,驾驭。

3、民碞(yán):指民心不齐。《尚书·召诰》:“王不敢后,用顾畏于民碞。”唐孔颖达疏:“碞,即岩也,参差不齐之意,故为僭也。”一说谓民情险恶。宋末元初陈澔集说:“碞,险也。”

4、鼠且硕:语本《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大。

5、兔多毚(chán):语本《诗经·小雅·巧言》:“跃跃毚兔,遇犬获之。”毛传:“毚兔,狡兔也。”唐孔颖达疏:“《仓颉解诂》:‘毚,大兔也。’大兔必狡猾,又谓之狡兔。”毚,毚兔,指大而狡猾的兔子。

6、书缄(jiān):书信。

7、塞城:边塞的城楼。古诗文习用语。唐韦应物《送宣州周录事》:“英豪若云集,饯别塞城岛。”闻奏角:古诗文习用语。明江源《次洪宪副宣之夜坐联句韵四首》其四:“五夜秦城闻奏角,十年燕市梦寻梅。”

8、江浦:江滨。亦泛指江河。认归帆:古诗文习用语。宋连文凤《送韩仲文归京口》其二:“夕阳何处认归帆,野树苍烟隔飞鸟。”

9、弥弥:形容水深而且满的样子。语本《诗经·邶风·新台》:“河水弥弥。”毛传:“弥弥,盛貌。”

10、岩岩:形容山势高耸的样子。语本《诗经·鲁颂·全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11、缁衣: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诗经·郑风》有《缁衣》篇,相传是周人为了赞颂郑武公而做的。《毛诗序》:“《缁衣》,美武公也。父子并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国人宜之,故美其德,以明有国善善之功焉。”

12、“周因巷伯”二句:语出《诗经·小雅·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僭人者,亦已大甚。”比喻奸人收集自己的过错罗织成罪,就好像女工收集彩色的丝织成锦缎一样。巷伯,是宦官的通称,这里指寺人孟子。他因为遭谗言诬害而受刑,于是就作诗来抒发自己的愤恨之情,诗用“贝锦”起兴,所以称“贝锦之诗”。贝锦,织成贝形花纹的锦缎。后人用以比喻故意编造谗言,陷害别人。

声律启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