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时文叹原文赏析-清代徐大椿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7 13:20

道情 时文叹作品原文

道情 时文叹

徐大椿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计。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字,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

读得来肩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孚迷一世。

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道情·时文叹原文赏析-清代徐大椿散曲

道情 时文叹作品赏析

道情是我国曲艺的一个类别,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渔鼓、筒板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单口、对口等表演形式。这种老少咸宜、通俗易懂的民间文艺形式被徐大椿应用得驾轻就熟,他创作有《洄溪道情》三十余首。这首《时文叹》是他的道情代表作。时文又称时艺、制艺,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文章形式,即八股文。这种文章要求作者按照宋朱熹《四书集注》等书的解释,依据一定的写作程式诠释儒家的思想,其对人心之腐蚀、思想之禁锢达到极致。明顾炎武说八股之祸,甚于焚书。明清时期大量知识分子为了获得功名富贵,沉醉于八股文,耗费着生命。这首曲子,用极其通俗的语言,对那些痴迷八股的读书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那些死死抱着八股文不放期冀获得功名的读书人在作者看来最是无济于世的人,那时文被一代代这样复制模仿,到头来已经朽烂不堪,如污泥一般。国家本来借此选拔人才,却在这些读书人手里变成了欺世盗名的工具,不但自欺而且欺人。这种依据程式化的文章作法,不外是承题、破题那些伎俩,但读书人自以为得了圣贤真传,摇头晃脑,自称圣门弟子。全然不知有《通典》《通志》《通考》这三部著作,也浑然不懂还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四部史书,甚至不知历史上叱咤风云的汉高祖、唐太宗是哪朝皇帝。这一点正是清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极力讽刺的。这种毫无个人思想的八股文章恰是以某种知性的萎缩、荒芜为代价的。《儒林外史》中范进不知道苏轼为哪朝文人,不懂李清照的词是谁人所写。小说所写就是现实的真实反映。他们的生命就是空耗在高垒如山的讲义的背诵中,一个个背得身体变形,口角流沫。这样重复着别人的思想,就像一遍又一遍咀嚼别人嚼过的甘蔗,岂有滋味?光阴虚度,生命枯竭,终了依然糊涂一世。即使高中科名,不单是国家朝廷的灾难,也是天下苍生百姓的灾难。

联系作者生平,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徐大椿是站在科举制度的对立面来清醒地批判这个选人制度的。他显然看清了科举制度不能济世济民的实质,于是行医救民,造福世人。从这一点而言,这首曲子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而是理性地决绝和批判,俨然一首醒世歌、骂世歌。题目命为“时文叹”,作者并未停留于感叹、慨叹、叹惋的情感层面,而是在更深意义上对当时荒诞世道进行揭露,对那些于社会民生无用的读书人加以鄙夷、鄙视,对今人亦不无启迪意义。

(张乃良)

道情·时文叹原文赏析-清代徐大椿散曲

道情 时文叹作者简介

徐大椿(1693—1771),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自幼习儒,旁及百家。年近三十,因家人多病而致力医学,悬壶济世,洞明药性,虽至重之疾,每能手到病除。有《洄溪道情》30余首,颇多骂世之语。

道情·时文叹原文赏析-清代徐大椿散曲

更多徐大椿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