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疋马不嘶榆塞外,长城自起玉关头"出处意思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01 17:35

疋马不嘶榆塞外,长城自起玉关头出自宋代王珪的《闻种谔米脂川大捷》,诗词原文是:“神兵十万忽乘秋,西碛妖氛一夕收。疋马不嘶榆塞外,长城自起玉关头。君王别绘凌烟阁,将帅今轻定远侯。莫道无人能报国,红旗行去取凉州。”

【作品原文】

《闻种谔米脂川大捷》

王珪

神兵十万忽乘秋,西碛妖氛一夕收。

疋马不嘶榆塞外,长城自起玉关头

君王别绘凌烟阁,将帅今轻定远侯。

莫道无人能报国,红旗行去取凉州。

"疋马不嘶榆塞外,长城自起玉关头"出处意思赏析

【译文注释】

种谔:种(chóng)字子正,河南洛阳人,北宋时期名将。

妖气:灾害,祸患。

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处。意为玉门关头应该作为长城的起点,尽复汉唐故地。

凌烟阁:唐初皇家宫殿。

米脂川:即今镇川、米脂一带无定河川。

"疋马不嘶榆塞外,长城自起玉关头"出处意思赏析

【赏析】

这首诗全围绕着对种谔的赞誉来写。首二句写种谔用兵有方,战果辉煌。“神兵十万忽乘秋”句起得突然,显出了战斗的突然性。尤其一个“忽”字写出了“守如处女,出如脱兔”的态势。“忽乘秋”即谓突然乘秋天这一最好的季节向西夏发起了进攻。据《续资治通鉴》载,战事发生在九月二十八日。第二句写取胜的迅速,使西北大漠的敌军一下子收敛了自己的气焰。

三四句谓经这一仗震慑了北方的辽、夏二邦。山海关古称榆关,“匹马不嘶榆塞外”言自此往东直到山海关,数千里边防线上,连一匹敌军的战马都不敢嘶鸣。榆关一带时属辽国,这句是以马写人,谓这一仗不惟震慑了西夏,亦且震慑了辽国。“玉关”即玉门关,古代西北军事重镇,在长城西部尽头,今称长城西起嘉峪关,其实嘉峪关至明洪武时始建,宋时尚无此关。“长城自起玉关头”谓米脂川战斗的胜利迫使西夏退至塞外,从陕北到长城西部尽头全部打通。

五六句写君臣对种谔的赞赏。凌烟阁是唐太宗为表彰功臣所建,内藏功臣画像。历来将相皆以能入凌烟阁为殊荣。第五句,君王将因而重绘凌烟阁画像,意谓种谔将入凌烟,跻身有宋以来名臣之列,这是写君王对种谔的器重。汉代定远侯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将帅今轻定远侯”以班超反衬种谔,表现军中对种谔极高的赞誉。

结尾二句预祝种谔今后取得更大的胜利。“凉州”在今甘肃武威一带,是古来战略要地,中唐以来被外族占据,至此已三百余年。其实当时宋军的目标是北上灵州,为此兵分五路,种谔所部乃其中之一路。这次收复米脂川就是收复灵州这一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诗中不言取灵州而说“取凉州”,意谓不仅要夺回为西夏占据的地盘,还要收复那些久已经沦入外族统治的汉唐故地。北宋积弱不振,这首诗中洋溢着一派欢乐的情绪,就因为种谔在当时算得上是一员难得的将才,米脂川大捷算得上是一场难得的胜利。

"疋马不嘶榆塞外,长城自起玉关头"出处意思赏析

【作者王珪简介】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宰相、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 。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宋哲宗即位后,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获赠太师,谥号“文恭”。

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

【相关阅读】

更多王珪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