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女训》赏析-修心养性,才能安身立命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6 18:06

女训原文

女训

——蔡邕

心犹面首也,是以甚致饰焉。

面一旦不修,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

咸知饰其面,不修其心,惑矣。

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

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

故览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脂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润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

蔡邕《女训》赏析-修心养性,才能安身立命

女训赏析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女性,特别注意修饰和打扮,这就是一种爱美之心的表现。如果说一个男子不修边幅还能表现出某种风度的话,那么一个女子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就很难说她懂得什么是美,也肯定不会给别人留下什么美感。然而,这仅仅是一种外表的美,如果只注重外表的修饰,而不注意内在美也就是心性的修养、灵魂的净化和道德的完善,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美,至少不是一种完全的美。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人的内在美的修养。这种内在的修养比起外表的修饰和打扮更为重要。东汉时候的著名文学家蔡邕写的这篇《女训》,认为人的心灵就像容貌一样,需要修饰和美化,强调修心养性的重要意义,今天读来仍然很受启发,很有教育意义。

蔡邕是东汉末年人,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杞县人。汉灵帝时他担任议郎,因上书批评朝政而获罪,被流放到朔方。后来被起用为祭酒、侍御史,一直做到中郎将,因此历史上又称他为“蔡中郎”。蔡邕精通经史、音律、天文、书法,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著有《蔡中郎集》。这篇《女训》是他教育女儿蔡文姬的一篇训词。“训”,就是教训的训、训练的训,有训教、开导的意义。古人教育子女,常常有一些近乎格言的家训、家规,并流传后世。譬如,南北朝时期就有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从各个方面教育子弟如何立身做人,如何读书治学,是一部很有名的著作。蔡邕的这篇《女训》主要是教育女儿必须重视道德修养以及要重视道德修养的原因。

蔡邕的女儿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诗人,她名琰,字文姬,博学多才,精于音律。她的一生也十分坎坷,曾被匈奴掳去为妻,在那里生活了12年,后来曹操把她赎回,她抑郁而死。著有著名的《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等。这篇《女训》大概是在蔡文姬年幼的时候,父亲蔡邕写给她的,可以看出父亲对女儿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文章是这样开头的:“心犹面首也,是以甚致饰焉。”说人的心灵就像面孔一样,必须好好修饰和美化。“面首”就是面貌、面容,也就是脸蛋儿。“甚”是强调程度,要求必须好好地、认真地注意心灵的修养。“致饰”,“致”是给予的意思,“饰”是修饰的意思,“致饰”就是给予修饰。作者开门见山,用一个十分通俗浅显的比喻,指出修养心性的必要性。这个取自日常生活的比喻,既通俗易懂,又新奇有趣,富有启示意义。并且,文章题为《女训》,是写给女儿的,这个信手拈来的比喻也十分贴切自然。作者用这个比喻简洁而鲜明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修心就像修饰面容一样重要。作为一个女子,面容不可不加修饰;而心性的修养,包括道德的陶冶,品格的提高,才艺的学习,等等,更加不可忽视,尤为重要。下文就围绕修心与饰面两方面的问题进行对比,阐明修心养性的重要意义。

“面一旦不修,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人的面容一旦不加以修饰,不梳头,不洗脸,就会尘垢满面,肮脏不堪;心灵一旦不注意修养,不追求真善美,邪恶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这个道理看起来十分简单,谁都能够明白;但是,人们往往“咸知饰其面,不修其心”。大家都知道修饰自己的面容,却并不知道修饰自己的心性。这种情况不能不使作者大为感慨,所以他说:“惑矣。”真是不可理解啊!

接着分析“不修其心”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如果人的面目不加修饰,污秽不堪,连最普通的人都会说——多么难看!如果心灵不注意修养,胡作非为,圣贤就会说——这是邪恶!请注意这里的“愚者”和“贤者”两相对比,“愚者”并不是指愚蠢的人,而是指修养不高的人,“贤者”则是指修养很深的圣贤。文章接着说:“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这两句意思是说,人们认为不修饰面容是一种丑陋,这倒是无关紧要;而圣贤认为不修养心性这种恶行是万万不可的,否则真不知如何在人世间安身立命!

以上是文章的前半部分,强调修养心性就像修饰面容那样不可或缺,不可忽视。接下来用一组排比句进一步说明应该如何修养心性。文章说:“故览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对着镜子擦洗面孔的时候,就应该想到如何使心灵保持高洁和清白,不被外界的邪恶所污染。“傅脂则思其心之和也”,涂抹胭脂的时候,就应该想到如何使心灵吸收外界的种种美好事物,与自己融为一体。“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擦拭香粉的时候,就应该想到如何使心灵光鲜活泼,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进取心。“泽发则思其心之润也”,泽润头发的时候,就应该想到如何使心灵中正平和,不要焦急浮躁。“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用梳子、篦子梳理秀发的时候,就应该想到如何使心灵有条有理,不可有丝毫紊乱。“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挽扎发髻的时候,就应该想到如何使心地正直,不偏不倚。“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整理云鬓的时候,就应该想到如何使心性严整,不为外物所动。在这一连串排比句中,览照拭面、傅脂、加粉、泽发、用栉、立髻、摄鬓,这些都是古时候女子在闺房内每天必须都要认真仔细完成的功课,作者用来比喻如何修养心性、陶冶情操,两相比较,一一对应,与文章开头提出的心灵就像面容一样要很好地修饰的观点紧密呼应。

我国古代历来十分重视心性的修养,以涵养道德,砥砺节操。孔子认为首先必须修身诚意,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曾子强调每天要“三省吾身”。孟子提出养“浩然之气”,要求读书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屈原缀兰树蕙,强调“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诸葛亮曾说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欧阳修认为君子修身应当“内正其心,外正其容”。这些都是至今仍为人们奉为座右铭的格言警句。蔡邕的这篇《女训》的宗旨也是强调修身养性,但它与上面这些格言警句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不是干巴巴的抽象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把道理讲得既浅显而又深刻,既通俗而又透辟,使人更容易明了,更容易接受。蔡文姬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的女诗人,恐怕与她父亲的谆谆教诲、与这篇《女训》不是没有关系的。

【相关阅读】

更多蔡邕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