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精选全集大全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3-18 01:20

宋词三百首全集

  • 宋徽宗《宴山亭·裁减冰绡》
  • 钱惟演《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 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 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
  • 张先《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
  • 张先《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 张先《一丛花·伤高怀远几时穷》
  •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 张先《青门引·春思》
  • 晏殊《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
  •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 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
  •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
  • 晏殊《木兰花·燕鸣过后莺归去》
  • 晏殊《木兰花·玉楼朱阁横金锁》
  • 晏殊《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 晏殊《踏莎行·祖席离歌》
  • 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 晏殊《蝶恋花·清明》
  • 韩缜《凤箫吟·锁离愁》
  • 宋祁《木兰花·春景》
  •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 欧阳修《诉衷情·眉急》
  •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 欧阳修《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
  • 欧阳修《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
  • 欧阳修《木兰花·别后不知君远近》
  • 欧阳修《浪淘沙·五岭麦秋残》
  • 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 柳永《曲玉管·陇首云飞》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 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 柳永《采莲令·月华收》
  • 柳永《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
  • 柳永《定风波·自春来》
  • 柳永《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 柳永《戚氏·晚秋天》
  • 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 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 柳永《迷神引·一叶扁舟轻帆卷》
  • 柳永《竹马子·登孤垒荒凉》
  •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 王安石《千秋岁引·秋景》
  • 王安国《清平乐·留春不住》
  • 晏几道《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 晏几道《蝶恋花·千叶早梅夸百媚》
  • 晏几道《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 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 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 晏几道《木兰花·小莲未解论心素》
  • 晏几道《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暮》
  • 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
  • 晏几道《阮郎归·旧香残粉似当初》
  • 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 晏几道《六么令·绿阴春尽》
  • 晏几道《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
  • 晏几道《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
  • 晏几道《留春令·画屏天畔》
  • 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
  • 苏轼《永遇乐·明月如霜》
  • 苏轼《洞仙歌·咏柳》
  •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苏轼《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苏轼《江城子·乙卯》
  • 苏轼《贺新郎·夏景》
  • 秦观《望海潮·洛阳怀古》
  • 秦观《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
  • 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 秦观《满庭芳·红蓼花繁》
  • 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 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 秦观《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
  • 晁端礼《绿头鸭·咏月》
  • 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 赵令畤《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
  • 赵令畤《清平乐·春风依旧》
  • 晁补之《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
  • 晁补之《忆少年·别历下》
  • 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 晁冲之《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
  • 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 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 毛滂《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
  • 陈克《菩萨蛮·赤栏桥尽香街直》
  • 陈克《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
  • 李元膺《洞仙歌·雪云散尽》
  • 时彦《青门饮·寄宠人》
  • 李之仪《谢池春·残寒消尽》
  •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 周邦彦《瑞龙吟·大石春景》
  • 周邦彦《风流子·大石秋怨·秋景》
  • 周邦彦《兰陵王·柳》
  • 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 周邦彦《六丑·落花》
  • 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 周邦彦《满庭芳·凤老莺雏》
  • 周邦彦《过秦楼·大石》
  • 周邦彦《花犯·小石梅花》
  • 周邦彦《大酺·越调春雨》
  • 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 周邦彦《蝶恋花·早行》
  • 周邦彦《解连环·怨怀无托》
  • 周邦彦《拜星月慢·高平秋思》
  • 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作渐向暝》
  • 周邦彦《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
  • 周邦彦《尉迟杯·大石离恨》
  • 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
  • 周邦彦《瑞鹤仙·悄郊原带郭》
  • 周邦彦《浪淘沙慢·晓阴重》
  • 周邦彦《应天长·条风布暖》
  • 周邦彦《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
  •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 贺铸《感皇恩·兰芷满芳洲》
  • 贺铸《薄幸·淡妆多态》
  • 贺铸《减字浣溪沙·楼角初销一缕霞》
  • 贺铸《减字浣溪沙·秋水斜阳演漾金》
  • 贺铸《石州慢·薄雨收寒》
  • 贺铸《蝶恋花·改徐冠卿词》
  • 贺铸《天门谣·牛渚天门险》
  • 贺铸《天香·烟络横林》
  • 贺铸《望湘人·春思》
  • 玉人家,画楼珠箔临津。《绿头鸭·托微风彩箫流怨》
  • 张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 张元干《兰陵王·卷珠箔》
  • 叶梦得《贺新郎·睡起流莺语》
  • 叶梦得《虞美人·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
  • 汪藻《点绛唇·新月娟娟》
  • 刘一止《喜迁莺·晓行》
  • 韩疁《高阳台·除夜》
  • 李邴《汉宫春·梅》
  • 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
  •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
  • 蔡伸《苏武慢·雁落平沙》
  • 蔡伸《柳梢青·数声鶗鴂》
  • 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 周紫芝《踏莎行·情似游丝》
  • 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 李重元《忆王孙·春词》
  • 万俟咏《三台·见梨花初带夜月》
  • 徐伸《二郎神·闷来弹雀》
  • 田为《江神子慢·玉台挂秋月》
  • 曹组《蓦山溪·梅》
  • 李玉《贺新郎·春情》
  • 廖世美《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 吕渭老《薄幸·青楼春晚》
  • 鲁逸仲《南浦·旅怀》
  • 岳飞《满江红·写怀》
  • 张抡《烛影摇红·双阙中天》
  • 程垓《水龙吟·夜来风雨匆匆》
  •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 韩元吉《六州歌头·桃花》
  • 韩元吉《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 袁去华《瑞鹤仙·郊原初过雨》
  • 袁去华《剑器近·夜来雨》
  • 袁去华《安公子·弱柳丝千缕》
  • 陆淞《瑞鹤仙·脸霞红印枕》
  • 陆游《卜算子·咏梅》
  • 陈亮《水龙吟·春恨》
  • 范成大《忆秦娥·楼阴缺》
  • 范成大《眼儿媚·酣酣日脚紫烟浮》
  • 范成大《霜天晓角·梅》
  • 辛弃疾《贺新郎·赋琵琶》
  • 辛弃疾《念奴娇·倘来轩冕》
  •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三弟》
  • 辛弃疾《水龙吟·题雨岩》
  •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 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
  •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
  • 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 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 姜夔《庆宫春·双桨莼波》
  • 姜夔《齐天乐·黄钟宫》
  • 姜夔《琵琶仙·双桨来时》
  • 姜夔《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 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
  • 姜夔《扬州慢·中吕宫》
  • 姜夔《长亭怨慢·渐吹尽》
  • 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
  • 姜夔《暗香·仙吕宫》
  • 姜夔《疏影·苔枝缀玉》
  • 姜夔《翠楼吟·淳熙丙午冬》
  • 姜夔《杏花天影·绿丝低拂鸳鸯浦》
  • 姜夔《一萼红·古城阴》
  • 姜夔《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
  • 章良能《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 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 严仁《木兰花·春思》
  • 俞国宝《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
  • 张镃《满庭芳·促织儿》
  • 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
  • 史达祖《双双燕·咏燕》
  • 史达祖《东风第一枝·咏春雪》
  • 史达祖《喜迁莺·月波疑滴》
  • 史达祖《三姝媚·烟光摇缥瓦》
  • 史达祖《秋霁·江水苍苍》
  • 史达祖《夜合花·柳锁莺魂》
  • 史达祖《玉蝴蝶·晚雨未摧宫树》
  • 史达祖《八归·秋江带雨》
  • 刘克庄《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 刘克庄《贺新郎·送陈子华赴真州》
  •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 刘克庄《木兰花·戏林推》
  • 卢祖皋《江城子·画楼帘幕卷新晴》
  • 卢祖皋《宴清都·初春》
  • 潘牥《南乡子·生怕倚阑干》
  • 陆叡《瑞鹤仙·梅》
  • 吴文英《渡江云·羞红鬓浅恨》
  • 吴文英《夜合花·自鹤江入京泊葑门外有感》
  • 吴文英《霜叶飞·断烟离绪》
  • 吴文英《宴清都·绣幄鸳鸯柱》
  • 吴文英《齐天乐·烟波桃叶西陵路》
  • 吴文英《花犯·郭希道送水仙索赋》
  • 吴文英《浣溪沙·门隔花深旧梦游》
  • 吴文英《点绛唇·试灯夜初晴》
  • 吴文英《祝英台近·春日客龟溪游废园》
  • 吴文英《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 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 吴文英《惜黄花慢·送客吴皋》
  • 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 吴文英《高阳台·宫粉凋痕》
  • 吴文英《三姝媚·过都城旧屋有感》
  • 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 吴文英《瑞鹤仙·晴丝牵绪乱》
  • 吴文英《鹧鸪天·池上红衣伴倚阑》
  • 吴文英《夜游宫·人去西楼雁杳》
  • 吴文英《贺新郎·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海》
  • 吴文英《唐多令·惜别》
  • 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 潘希白《大有·九日》
  • 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 朱嗣发《摸鱼儿·对西风》
  • 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 刘辰翁《宝鼎现·春月》
  • 刘辰翁《永遇乐·壁月初晴》
  • 刘辰翁《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
  • 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 周密《瑶花慢·朱钿宝玦》
  • 周密《玉京秋·烟水阔》
  • 周密《曲游春·禁苑东风外》
  • 周密《花犯·赋水仙》
  • 蒋捷《瑞鹤仙·绀烟迷雁迹》
  • 蒋捷《贺新郎·梦冷黄金屋》
  • 蒋捷《女冠子·元夕》
  • 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 张炎《渡江云·山空天入海》
  • 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 张炎《解连环·孤雁》
  • 张炎《疏影·咏荷叶》
  • 张炎《月下笛·万里孤云》
  • 王沂孙《天香·咏龙涎香》
  • 王沂孙《眉妩·新月》
  • 王沂孙《齐天乐·蝉》
  • 王沂孙《长亭怨慢·重过中庵故园》
  • 王沂孙《高阳台·和周草窗》
  • 王沂孙《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韵》
  • 彭元逊《疏影·江空不渡》
  • 彭元逊《六丑·杨花》
  • 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偏多风雨》
  • 僧挥《金明池·伤春》
  •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 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 《宋词三百首》简介

    《元曲三百首》收选了300首传世的元曲作品,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元曲的风貌,兼顾元曲创作的历史事实,既选择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家作品,也收录了富有趣味的一部分佳作。元曲文风刻露尖新,雅俗共赏,特色鲜明,众体荟萃。它们韵律优美,文采斐然,意境深邃,琅琅上口,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元曲三百首》是在前哲时贤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中甄选了六十多家,三百首曲作,编成此书。

    元曲散失不少,现在流传下来的,有名姓可考的作者有二百二十多位,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套曲四百七十多套,杂剧一百六十多部,这与唐诗、宋词的数量实在是相去甚远。但它的题材和内容并不逊于唐诗,也不输宋词。《元曲三百首》不但收录了“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的经典作品,还收录了其它八十多位元曲大家共二百余首千古传唱的佳作。

    元曲的兴起适应了元朝的政治环境,对于我国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元曲一出现就和其他艺术奇葩一样,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广泛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元曲题材丰富多彩,视野开阔宽广,反映的生活鲜明尽致,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语言又通俗易懂,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无可替代的珍贵遗产。

    元曲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元朝立国到南宋灭亡,首先兴盛于北方地区,所以又有“北曲”之称。这一时期的元曲通俗口语化、质朴自然。其中以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人的成就最高。关汉卿的杂剧风格独特,情节曲折,富有生趣,他的小令活泼质朴,雅俗共赏。马致远的创作题材广泛,意境深远,音律和谐,文字优雅,被誉为元散曲第一大家。第二时期是从元世祖元年到元顺帝期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由专业的文化人担当,散曲成为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乔吉等人。第三个时期从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散曲以弄曲为专攻,讲究格律严整,词藻精致,崇尚婉约细腻,代表人物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元曲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元杂剧,一类是元散曲。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和舞蹈结合在了一起的形式;散曲则是诗歌,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则只含一支曲子。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而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却又并不死板,定格中允许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唐诗、宋词相比,元曲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虽然流传不如唐诗、宋词那么广泛,但元曲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独具特色,使之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