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过灵石》原文赏析-赵执信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3-01 02:38

晓过灵石原文

晓过灵石

赵执信

晓色熹微岭上横,望中云物转凄清。

林收宿雾初通日,山挟回风尽入城。

客路远随残月没,乡心半向早寒生。

惊鸦满眼苍烟里,愁绝戍楼横吹声。

晓过灵石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经灵石时写的。从诗的第三联“客路”“乡心”看,这次出游离家很远,历时很久,产生了浓郁的乡愁。结联“愁绝”二字,点明全篇主旨。

这一天启行特早,在晓色微明的时候就出城,登上一座高山。所谓“晓色”,是天光、云色、山岚、晨雾的总和。这时山头笼罩在云雾之中仅能看清山腰山麓,山顶似乎被截去了一般。“晓色熹微岭上横”,一个“横”字,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山头积雾的景象。人到山头四望,但见万物均淹没在云雾之中,此之谓“云物”。由于时间绝早,山上既无其他行人,连鸟类也没有完全苏醒,望中迷蒙寂寞,因此诗人说:“望中云物转凄清。”“转”字说明,此山景色本来清幽可爱,只是由于淡云晓雾给抹上了一派灰色,才令人望之转生凄清之感。这一、二句“横”字、“转”字,均见锤炼功夫。

第二联写时间推移,山间景色变化。过了一会儿,宿雾渐收。初日从林间照射过来,万物轮廓渐渐清楚。此时,诗人心头不应再感“凄清”;但初秋季节,高山晨风凄厉。风在山间回旋,刚刚由晨曦带来的温暖,又被这回旋的秋风吹凉了。诗情通过景色,透出一片悲凉,回荡萦绕,迷漫全诗。

这里的“回风”,虽然是写山间回荡的秋风,也使人产生一种联想。屈原《九章·悲回风》说:“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联系“回风”二字这种特定的涵蕴,“山挟回风”一句,似又不仅限于山间悲风,而含有“冤结内伤”的意蕴。

以上两联,淡墨浓愁,景中见意。第三联改变笔法,由景中含情变为触景生情。晨曦虽上,残月仍未西沉,依然斜挂在西方遥远的天边;诗人旅行的路(客路),也正向西方延伸。残月慢慢西沉,渐归迷蒙;客路不断延伸,愈益隐约。残月望不到没落之处,客路望不到尽头。这“客路远随残月没”一句,把月的遥远,路的延伸,心的惆怅三者融合在一起,情景相生,摇曳不尽。下句“乡心半向早寒生”,也是极富涵蕴的好语言。秋天的早晨,又在高山之上,本来就寒冷,这是自然界的寒凄。思乡之心,内感凄清,寒自心生,这是心理上的寒意。诗人把两者糅合于一句之中,“乡心”由早寒而起,“早寒”因“乡心”而厉,两者相互渗透,深得炼句、炼意之胜。

三转四结,是近体绝句习用的章法。诗人却并不采用这种结构,尾联仍紧紧围绕景色展开。这种当转不转之处,是赵执信避熟就生,因拙见奇的独创,也是他诗风“劖(chán)刻”的体现。“惊鸦满眼苍烟里,愁绝戍楼横吹声。”此际苍烟满眼,乌鸦避旅人而惊飞;供守望用的岗楼中,笛声忽起。此情此景,令人愁绝。“苍烟”的颜色是浓的,乌鸦的羽毛是黑的;满眼苍烟,惊鸦飞起,自然使人产生苍莽之意,“无枝可依”的联想,景中便隐然有人。“戍楼”上住的自然是征人。征人吹笛,更使人联想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和“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等等诗句,油然而生身世、壮怀、家国、乡思种种感慨。诗虽然点明“乡心”,结联之意,“愁绝”不限于乡愁。诗到这里,扩大了诗境,使“愁绝”之“愁”的内涵更加复杂,更为丰富,更觉深沉。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句句写景,却又句句含情。“晓色熹微,望中云物”,是景物因晨雾敷色而令人生凄清之感;“林收宿雾”“山挟回风”,是景物因古人旧章含摇落郁结之情;“客路”“乡心”,是观此残月之凄迷而感前路之迢递,因早寒之凛冽生乡愁之绵邈;“惊鸦”“横吹”,则是情景融会、浑然一体之境。八句四联,或以烘托,或藉联想,或情随景生,或情景交会,而始终不肯正面、直接抒情,使读之者但感全诗情浓如酒而触摸不到,把握不着。

其次要说到意境。这首诗意境深幽,极具感发力量。八句诗句句敷彩赋声,构成一种“凄清幽悄”的意境。“晓色”是灰色的;“云物”是迷蒙的;初日虽明而“回风”凄厉;再加上“苍烟”之浓,“惊鸦”之黑,“横吹”之凄怨苍凉。四面八方聚合,形成意境,烘托出苍苍莽莽的情怀,这是诗中第一等功夫。不了解赵执信心头的郁结,笔底的波澜,就只能感受到人皆有之的“乡愁”,领会不到诗人独具的无限复杂心意。

(赖汉屏)

【作者】

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山东益都(今青州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右春坊右赞善。后因佟皇后丧期内在洪昇处观演《长生殿》,被革职。工诗文。其诗清新峭拔,并能反映现实。有《饴山堂集》。

更多赵执信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