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边事》原文翻译赏析-张乔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9 19:09

书边事作品原文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书边事》原文翻译赏析-张乔作品

书边事注释译文

【注释】

①青冢(zhǒng):指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传说塞外草白,昭君墓上草色独青。梁州:即凉州,在今甘肃省内。

②穷边:即绝塞。

③蕃:指吐蕃,此句喻蕃人之长欲南附。

【译文1】

号角声划断了秋高气爽的边塞,守边的兵士正倚在边防的城楼上。春风又吹绿了昭君墓上的青草,苍白的落日沉下梁州。寥廓的大漠没有兵戈阻挠,荒凉僻远的边疆竟有游客观览。塞外蕃人的心愿如同向南的流水,永远归附南方的朝廷。

【译文2】

边关笛角悠扬,在清秋时节婉转回荡,守边将士神情安闲地倚靠在防城望楼上。昭君墓青草依依,似有春风相随,夕阳缓缓下沉,落入边城梁州。浩瀚的大漠没有兵戈阻拦,遥远的绝塞仍有旅客游玩。但愿吐蕃民意如同这里的江水,永远向着东南流淌。

《书边事》原文翻译赏析-张乔作品

书边事赏析评点

【赏析1】

这是一首描写唐朝西北边塞和平景象的诗。唐肃宗之后,吐蕃占领了唐朝疆域河西、陇右一带。宣宗大中五年(八五一年),沙州张议潮带领民众出兵起义,收复了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后,又派人将沙、瓜等十一州地图上呈朝廷。宣宗大喜,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大中十一年,吐蕃降唐。从此,唐朝西部边塞地区才再次出现和平安定的局面。本诗正是写于上述情况之后,诗人游历边塞,本诗即是他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身感受。

首联写戍边将士安宁的军旅生活。“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清秋的边地听不到号角的声响,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向远处眺望。前句的“断”字用得妙,传神地表现出号角的声音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而“调角”与“清秋”的韵味和色调又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渲染出清幽而又祥和的氛围。次句将“征人”与“戍楼”组合在一起。一个“倚”字,以征人无所事事的状态,巧妙地暗示出边塞和平安宁的景象,切合主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二句,写边塞的景色。“春风”,不是实指,而是虚写;“青冢”,是汉代昭君墓。诗人将王昭君与匈奴和亲的事迹,与当时边关的安宁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希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而王昭君的形象也如她坟墓前的青草一样,随着春风摇曳飘荡,永远常青。“梁州”即“凉州”,在今陕西南郑一带,曾一度被吐蕃占领。昭君墓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以南,与“梁州”东西遥遥相对。黄昏时分,诗人向西望去,在夕阳的余晖下,眼前是一派平和的景象,让人联想到在那更为遥远的凉州,也是同样的安宁和平。

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写出边塞的辽阔与和平。“无兵阻”和“有客游”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边塞地区,正是因为没有了吐蕃兵的阻扰,客人才敢前来游玩。此二句深化了前面的景物描写。

尾联是诗人对民族团结的良好祝愿,寓意高阔而深远。

【赏析2】

这是一首边塞诗。此诗是作者漫游边塞,见边塞平安无事,心中为之快慰而作。

此诗是作者游边塞,见边塞平安无事,心中欣然所作。秋天,边境的军人用号角断断续续地吹着乐曲,出征的战士闲闲地靠在戍楼之上,王昭君的墓上、墓边芳草依然青青,如在春天;太阳缓缓地落到边塞的山后。大漠边关没有士兵阻扰游人,因此作者得以到边关畅游。作者睹此情景,心中十分欣慰,并发出但愿外族民心归顺,民族团结的愿望。写边塞平静安宁,且风光宜人,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

秋天,边境的军人用号角断断续续地吹着乐曲,出征的战士闲闲地靠在戍楼之上;王昭君的墓上、墓边芳草依然青青,如在春天;太阳缓缓地落到边城的山后。大漠边关没有士兵阻扰游人,因此作者得以到边关畅游。作者睹此情景,心中十分欣慰,并发出但愿外旅的民心像这条江水一样永远流向中国的愿望。

像这样写边塞平静安宁,风光宜人,且意境深远,格调高昂的诗歌在晚唐的诗作中并不多见。

《书边事》原文翻译赏析-张乔作品

【诗人名片】

生卒年不详,字伯迁,池州(今安徽贵池县)人。懿宗咸通年间,与许棠、喻坦之,任涛、郑谷等合称“咸通十哲”。曾四处漫游,黄巢兵起,隐于池州九华山。其诗多为旅游题咏,送友赠别之作。长于五律。《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

更多张乔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