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作》原文赏析-袁枚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5-01 18:20

陇上作原文

陇上作

袁枚

扫墓先为别墓愁,此来又隔几经秋。

每思故国期还赵,忍向重泉说报刘。

华表风前乌绕树,纸灰烟里客回头。

怀中襁抱今斑白,地下相看也泪流。

陇上作赏析

此诗作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时,袁枚四十七岁。是年,袁枚回故乡钱塘,为祖母上坟祭扫,遂有《陇上作》诗。这里,“陇”同“垄”,系指丘垄。

袁枚儿时,深受祖母宠爱,情感至笃。故此诗寄托了袁枚对祖母的思念与挚爱之情。

首联强调了一个“愁”字。为何发愁?为别墓而愁。袁枚常年在外,久别故乡,久别祖母长眠之地,焉能不愁?是年虽回来扫墓,但终究要离去,此又不是别墓之愁吗?故未曾扫墓,已先有别墓之愁,至于扫墓之时,岂非更愁上加愁?况且又隔了好几年!这就是“扫墓先为别墓愁,此来又隔几经秋”的涵义。

颔联突出了一个“思”字。“思”,思念,怀念。思什么?思故乡!诗人借用了廉颇身在魏国犹期望返回赵国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廉颇居梁(指魏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笔者)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因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袁枚运用这个故事,并不是表明他还想重返仕途(因为他四十岁辞官闲居),而是寄托他的乡情。这就是“每思故国期还赵”的涵义。诗人在同年写的《舟近钱唐望西湖山色因感旧游》诗中说:“久客还乡夜不眠,望乡长自立帆前。一痕山送西湖色,万种情深故国天。”此可作为理解袁枚故乡之思的佐证。

至于“忍向重泉说报刘”句,则运用了李密《陈情表》中的说法。李密年幼丧父,母亲改嫁,全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晋武帝封李密为太子洗马官,迭下诏书,李密不愿就任,因上表陈情,声称要侍奉九十六岁的祖母刘氏,以尽孝道。这就是袁枚所说的“报刘”。所谓“忍向重泉说报刘”,系袁枚自述:忍耐着悲痛、面对九泉之下的祖母祈祷,以尽自己的一片孝心。

颈联表现了一个“悼”字。“华表风前乌绕树”中的“华表”,系指墓上石柱,又称望柱。诗人扫墓时,于华表之前,如乌绕树,悼念祖母,以尽孝心。烧完纸钱,离开墓地,犹自回头,烟灰之中,仍寓哀思。此即“纸灰烟里客回头”之意。“客”,系袁枚自称。“回头”,一作回来,可以备参。

尾联显示一个“悲”字。忆往昔,祖母怀中被襁抱;思今日,年近半百鬓有霜。袁枚不禁感慨万分,悲从中来。在这里,生者与死者是个对比,生者自己也有个对比。驹光易逝,人生难驻,一转瞬间,老人死矣,婴儿老矣,黄泉相见,能不泪流?“怀中襁抱今斑白,地下相看也泪流”,就表露出袁枚的悲怆情怀。

袁枚还有一篇《陇上作》,也是悼念祖母(大母)的:“忆昔童孙小,曾蒙大母怜。胜衣先取抱,弱冠尚同眠。”这里,推写了祖母生前对自己的爱。“恩难酬白骨,泪可到黄泉。宿草翻残照,秋山泣杜鹃。今宵华表月,莫向陇头圆。”这里,流露出诗人对已故祖母的悲。

(王明居)

【作者】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于江宁小仓山筑随园,以诗酒为娱。论诗创性灵说,主张抒写性情。其诗奔放纵肆,清新自然,自成一家,颇有影响。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

更多袁枚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