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石灰吟》赏析-清白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9 11:21

石灰吟原文

石灰吟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赏析-清白

石灰吟赏析

人们常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意思是,如果人们创作所写之文字皆为心中所想,那么,这个作品就和作者本人的性格或形象很相似了。这样看来,《石灰吟》正如于谦之为人,是坚贞不屈、不怕恶势力、高风亮节形象的代表。

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廊,给文人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素材,这是怀古题材的诗作出现的前提。而与借古抒情齐名的莫过于托物言志的诗作。托物言志,顾名思义,就是作者把自己想表达的远大理想或者优秀品质并不直接表达,而是融入于特定事物。本诗,作者就是通过石灰这一特定品性的事物,来表达自己志向的。

“千锤万凿出深山”,讲的是石灰的开采。石灰要从深山中“千锤万凿”地开采出来,这也暗喻一个人的成长要有多不容易。

“烈火焚烧若等闲”,讲的是石灰的锻造。要成为生石灰,“千锤万凿”开采出的石灰石就必须要经受“烈火焚烧”,即高温下煅烧,然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生石灰。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句描写石灰制造的过程中,作者特地用到“若等闲”,用来表达石灰视烈火焚烧为等闲之事的从容不迫。我们可以这样揣测:他仅仅是在说石灰吗?

“粉骨碎身全不怕”,说的是石灰成石灰粉的过程。“烈火焚烧”后的生石灰在和水反应下,会生成熟石灰,即石灰粉,也就是作者所说的“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会不怕“粉骨碎身”?其实,它连“千锤万凿”、“烈火焚烧”都泰然处之,“粉骨碎身”又何妨?因为它知道,它有一个更高的信念:

“要留清白在人间”。据明朝都穆的《都公谭纂》记载,明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仗着皇帝恩宠以权谋私,很多地方官吏为了讨好他,每逢进京都有珍宝贿赂给王振。而当时任地方巡抚的于谦,每次进京却没有任何表示。他的朋友劝他说:“你可以不献金宝,但也可以带一些像线香、蘑菇、手帕等特产,来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作《入京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表达他清廉为官的品行和不和贪官同流合污的风骨。“两袖清风”这个成语也从此便流传下来。当然,“要留清白在人间”也不止“两袖清风”这么简单,了解于谦的履历,则知他所指的比索贿这种情况恶于百倍。

于谦为官“两袖清风”,多次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故深受老百姓爱戴。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大举进犯,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唆使下,决定亲征。当时身为兵部左侍郎的于谦极力劝谏,皇帝反而留于谦在京城,而自己亲征。果然,明军大败,御驾亲征的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史称“土木之变”。消息传到京城,群臣大为震惊,自乱阵脚。甚至有人畏惧瓦剌大军,提出迁都南京。听到这种主张,于谦当时愤怒地说:“主张迁都的,都该杀!京都是天下的根本,如果京师摇动,则国家就快亡了,你们难道不知道宋朝南渡的悲剧吗?”于谦此话一出,那些主张迁都的人都羞愧不已。最终,在于谦和一批正直大臣的努力下,拥立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即明代宗),尊明英宗为太上皇,以为非常之计。除此外,于谦还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山东和沿海等地的军队开赴京师,部署北京守卫战。

在于谦等人的努力下,明军不但成功地击退了瓦剌人,而且明英宗也被释放。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明代宗病重,石亨等人看见皇帝不能临朝,就和都督张軏、太监曹吉祥等人发动政变拥英宗复位。明英宗复位后,当即将当初拥立明代宗的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人下狱,以谋逆罪将他们处死。

虽然《石灰吟》是于谦早期的作品,但却像预言一样,知道了自己会“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会“粉骨碎身”。可是他仍然“若等闲”、“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让人读来肃然起敬又悲从中来。于谦为了国家大计抵御外敌拥立新帝,却被复辟后的旧帝处死,后人知其冤屈,将其和岳飞、张煌言二人并称“西湖三杰”。清代大诗人袁枚作诗说:“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岳于双少保”分别指的是岳飞和于谦,岳飞有《满江红》诉说平生之志,而于谦也有《石灰吟》书写人格。

他们都挽救大厦于既倒,自己却为国难献身,绝世之诗作,都豪迈壮烈,其人与诗,两垂不朽。可是,千百年之后,看他们的经历,佩服其人格之外,我们难道没有其他启示么?

更多于谦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