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舟者歌》原文赏析-佚名古诗-隋朝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5-01 12:36

挽舟者歌原文

挽舟者歌

佚名

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前去三十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挽舟者歌》原文赏析-佚名古诗-隋朝诗歌

挽舟者歌赏析

这首民歌以质直的语言、直赋的手法,诉说了为隋炀帝挽龙舟的苦难,控诉了无道昏君的鸩乐残民。

隋炀帝是历史上出名的奢侈昏君。他一上台,就征发民工,大兴土木。他修通济渠后,于河岸两旁“御道”种植柳树,从洛阳到江都,建离宫四十余座。605年,隋炀帝带领一二十万人,乘船游江都。他乘坐的“龙船”,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共四层,中间两层,有房一百二十间,用珍宝装饰得金碧辉煌,共有大小船只几千艘,前后相连,长达二百余里。《挽舟者歌》就是挽船民夫的呼声。

这首民歌虽是“挽龙舟”时所唱,可是它的涵盖面很广。写了“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也写了“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一家三代,都处于饥劳兼逼、死亡威胁之下。儿子远征辽东,遗骨青山下;自己困于隋堤道,又将成野鬼;家中妻子思夫念子,愁肠寸断;父母盼望儿孙,泪眼欲枯。作者将三代人所处不同空间的相同命运巧妙地织合于一起,展现了隋末民不聊生的惨状。

全诗以“我”为中心,向时间与空间的广域辐射。追想先前的儿死,遥念家人的苦况,想象日后的身亡,概及过去、现在、未来,笼括辽东、隋堤、家中。因以“我”为驰想的中心,也就丰富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同时,又以“饿”贯之始终,儿子是“饿死”的,自己又是“路粮无些小”,家中的老母弱妻,没有大劳动力,其缺粮断炊自可想见。通过各人的挨饥受饿,写足了“方今天下饥”,这是社会现实的直录,也是诗人愤怒的呼号。

作者瞻念前途,觉得此身难保,他寄希望于“义男儿”“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这愿望很是偏狭,也极为渺茫。处于社会压迫重轭下的小生产者,只能提出这聊以自慰的要求。《海山记》记《炀帝幸江南时闻民歌》:“隋炀帝大业十年东幸维扬,御龙舟,中道夜半闻歌者甚悲。其辞曰云云。帝闻其歌,遽遣人求其歌者,至晓不得其人。帝颇彷徨,通夕不寐。”这一记载的可靠与否,尚难决断,但缘此可见这首民歌的感人力量,当然它不可能改变隋炀帝穷奢极欲的本性,但至少对他有所触动。而这首歌为那些挽龙舟者听了,其感同身受、怒火中烧,自是不言而喻的。

(徐应佩 周溶泉)

【相关阅读】

更多佚名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