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垓下歌》赏析-自信与自悲同在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8 18:06

垓下歌原文

垓下歌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赏析-自信与自悲同在

垓下歌赏析

英雄的人物往往需要伟大的对手来陪衬,项羽就是刘邦最伟大的对手。项羽不仅仅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根深蒂固“成王败寇”观念的颠覆者,使得“霸王”一词有了专属,更是无数文学作品津津乐道的对象。但无论如何伟大的演绎,还是遮盖不了他失败的悲惨命运。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本着长久以来的家族使命,年轻的项羽不好读书,不修剑术而潜心于“万人敌”的兵法,见秦王而指其曰:“彼可取而代也。”那个时候,项羽已经显示出作为一个英雄的非凡胆量与思想。他正是凭借非凡的胆识与武艺,在三川郡激战中,以一人之力于万军之中斩杀守将李由,名震三军;他也是凭借着同样的胆识与威猛,在巨鹿破釜沉舟,使得“百二秦关终属楚”;也是他的胆识与自信,让他在鸿门宴上放走已为鱼肉的沛公刘邦;还是同样的自信,使得他在垓下四面的楚歌声中一败涂地,自刎乌江。

这首《垓下歌》正是楚霸王带着他最后的自信而作的绝命诗。

在垓下,面对不利的局势,项王不是像其他人那样方寸大乱,看到大势已去,他一反常态地先回顾自己的辉煌。和出生于市井的刘邦不同,出生于贵族之家的项羽自幼气度不凡,加上“万人敌”的兵法,使得“拔山”、“盖世”用在他身上一点儿都不过分。在我们看来,这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是对他的最好描述。甚至,翻开项羽的履历,我们可以看到,“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的壮举。败局已定,还能有这样的豪迈来回顾自己的事业,这本身就是一种超强的自信。

然而正是这种自信,也间接葬送了原本属于项王的大好山河。纵观项王的性格,大胆、直率、热情、自信、精力旺盛、易冲动、有柔情,也易妒忌,不善用人,属于典型的“性情中人”。这种性格在反秦初期起到了决胜的作用。但是“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这种性格渐渐让他难以一统天下。项王在垓下说:“时不利兮骓不逝。”殊不知,正是他自己从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开始将自己一步步引到这“时不利”的今天。“时不利”,就连平时仰仗的“踢云乌骓”也好像没有了往日的矫健。

项王问“骓不逝兮可奈何”,更像是对自己的拷问。然而,当被汉军追至乌江边,众人劝他回江东卷土重来时,项羽断然拒绝说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无数的后人给项羽总结教训,司马迁也说:“自矜功伐……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孟子说:“人必自悔然后人悔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项羽的一切都是自己,归于天,这何止是荒谬,更是对自己失利的逃避!

说服不了自己,项王又把问题抛向虞姬。相传,在项王作词问“虞兮虞兮奈若何”后,随侍在侧的虞姬拔剑起舞,对答项王一首《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完,虞姬挥剑自刎,以断项羽的后顾之虑。这才有项羽带着800骑兵连夜突围而出的后事。

宋代大儒朱熹评价项羽的《垓下歌》时说道:“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还有人说,《大风歌》和《垓下歌》都是豪迈的作品,但都显示出了作者的悲哀。不同的是《大风歌》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而《垓下歌》表现的是失败者的悲哀。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是作者对于人类的渺小的感伤。这种观点有些道理,但也不尽然。刘邦的《大风歌》虽然悲凉,但归根到底是胜利者衣锦还乡的愉悦,在第一句就定下了基调。而《垓下歌》同是第一句,却没有丝毫悲怆,流露出的是无尽的自信,是对自己青春年少事业的向往。假如时光倒流,项王多想停留在24岁起兵时候的满腔热血,或者回到25岁时破釜沉舟灭秦复楚时的美好岁月。

传说舜是重瞳子,而项羽亦重瞳子,人们都说重瞳子是吉利富贵的象征,舜成为圣贤明君,项羽自刎乌江,这难道仅仅是命运吗?项羽已经替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尽管他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或者被冠以“失败者”的名号,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他的追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项羽”,项羽的一生好比我们的青春,我们意气飞扬,满腔热血,甚至闯下大祸。但我们经历青春,却收获良多,在以后的日子逐渐成熟。而项王呢?他只能随着滚滚逝去的江水,说一句:“青春无悔!”

更多项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