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出北郭门行》原文赏析-阮瑀古诗-魏晋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6 17:08

驾出北郭门行原文

驾出北郭门行

阮瑀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 。

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借问啼者出,何为乃如斯?

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

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 ?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注释】

1、此诗属乐府《杂曲歌辞》,内容与汉乐府《孤儿行》相仿。驾:车驾。北郭门:城郭北门。郭:外城。古时城郭北郊多为坟地。

2、樊:马负重过度,不愿再走。

3、穷厄:贫穷困厄。赀(zī):限量。以上十四句是孤儿的自述。

《驾出北郭门行》原文赏析-阮瑀古诗-魏晋诗歌

驾出北郭门行赏析

这首诗在《乐府诗集》中属《杂曲歌辞》。宋郭茂倩云:“杂曲者,历代有之,或心志所存,或情思之所感,或宴游欢乐之所发,或忧愁愤怨之所兴,或叙离别悲伤之怀,或言征战行役之苦……兼收备载。”以内容而言,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当是其中的“情思之所感”“忧愁愤怨之所兴”一类。

汉代乐府诗有一个显著特点,这就是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大都风格直朴,不尚雕饰。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作品也明显继承了这一传统。他在这篇传世之作中,一开始就以简洁的笔墨,如实地记述了自己乘车出了城北门后,因马疲倦而中途下车,恰巧听到有人在丘林间啼哭的经过。这是全诗的第一层,意在引出后面孤儿的哭诉。其开场质朴,没有任何矫饰。接着诗人以与孤儿的一问一答,和盘托出了孤儿因生母去世而备受后母虐待的满腔悲愤。孤儿的回答如泣如诉,时断时续,读来真切感人,催人泪下。他在失去生母后受到后母的憎恨,不但食不果腹,衣不蔽身,而且一举一动都要招来指责、唾骂,乃至鞭挞。饱尝人世辛酸的孤儿骨瘦如柴,体无完肤,又被后母藏在空室,不让与生父相见。万般无奈之余,孤独无援的孩子只能含愤出逃,偷偷来到生母的墓前,为自己的遭遇和与母亲的永诀而号啕大哭,悲愤欲绝。这是诗的第二层,也是诗的主要部分。它用孤儿哭诉的口吻,指控了后母毫无怜悯之心的残忍;并以令人怵目的事实,揭露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汉乐府又有《孤儿行》,写的是孤儿受到兄嫂的歧视和虐待,由此可见因家庭变故等原因形成的孤儿无家可归的悲剧,在汉代并不少见。因此诗人在结尾时怀着沉重的心情,写下了“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的告诫,从而使被诗人记下的这个偶然事件,因此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久远的历史意义。

在艺术上,这首诗除了自然朴实,不加雕琢外,还有两个地方颇可注意。首先是全诗纯为叙事而感情自出,不加议论而理义自在,这和《史记》为人称道的直书其事而自寓褒贬有某些相似。诗人在作品中直书孤儿遭受后母虐待,饥寒交迫、有家难归的种种事实,而他自己对孤儿的同情和怜悯,对后母的愤慨和谴责,都能从字里行间强烈地反映出来。同时,诗人对他所记录的事件从头到尾未加一字评论,但他对此事所采取的态度,却通过形象得到了明显的体现。这就是让形象而不是让作者说话的艺术原则。汉乐府在这方面确实要比后代不少文学作品加入作者议论要高明和杰出得多。另外,这首诗的叙事和寄意虽然平直显豁,但也有言近意远的含蓄之笔。如孤儿声泪俱下的控诉,至“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便戛然而止,就使人对孤儿今后更漫长的人生道路产生了种种联想;而“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的结语,也含规劝世人莫蹈覆辙、莫让类似悲剧重演的不尽之意溢于言外,这样就大大扩展了作品的内在容量,加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

(曹明纲)

【诗人名片】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建安作家阮瑀之子。好学博览,尤慕老、庄。他反对名教,向往自然,旷达不拘礼俗。他对于新起的司马氏政权不愿合作,但不像嵇康那样坚决不仕,而是采取对司马氏虚与委蛇的态度,纵酒谈玄,不问世事,作消极的反抗。他在文学上受屈原的影响较多。《咏怀诗》八十余首,感慨很深,格调高浑,使他成为正始(魏齐王曹芳年号)时代(240—248)的最重要的诗人。

更多阮瑀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