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灵澈》古诗译文赏析-刘长卿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7 21:53

送灵澈原文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①灵澈:本姓汤,僧人。有诗名。

【译文】

苍茫的山木掩映着竹林寺,晚钟在深暗的暮色里敲响,你背着竹笠沐浴着夕阳,独自回归那远方的青山。

《送灵澈》古诗译文赏析-刘长卿作品

送灵澈赏析

【赏析1】

这是一首诗人送僧人归山的诗。

竹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黄鹤山上,周围林木幽邃。此诗的第一句点明了诗人送别灵澈的地点。傍晚时分,寺庙的钟声在林木雾霭中慢慢弥散。这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因为是傍晚送人,日色已幽暗,此时听见钟声,仿佛这声音也染了幽暗之色,这是现代人所称的“通感”。这钟声听起来就格外动人、仿佛是专为送别时黯然的心情而鸣的了。

诗人目送着灵澈一个人缓缓远去,背上的斗笠,映带在夕阳之下……

全诗好比一幅十分精美的图画,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十分动人,尤其是画外诗人的形象,令人回味无穷。

《送灵澈》古诗译文赏析-刘长卿作品

【赏析2】

这是一首送行诗,题目中的灵澈上人,俗姓汤,字源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中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僧。灵澈上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于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上人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上人清寂的风度。在艺术手法上,本诗抛却以往送别诗的极尽渲染,改用清幽闲淡的笔调描写送别,以清言表深情。

全诗共四句,“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诗人伫立遥望:苍苍山岭郁郁竹林之后便是灵澈的居所。此时日已向晚,远远地传来了寺院悠扬的钟声,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夕照中,灵澈上人背着斗笠,夕阳的余晖如披风或蓑衣披在他身上。他渐行渐远,身影慢慢消失在青山中。“青山”接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里。“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中国古诗如同中国文字,重在会意而不在言传,因而“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艺术的高妙境界。本诗写离别却不见一个明显的“送”字,只是用精练的语言创造出灵澈上人归去的深远意境。开头一句从颜色着笔,以“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第二句从声音着笔,以“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藐远。“苍苍”、“杳杳”四字重叠,极精练地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末句以“独归远”含蓄地写送别。这一句以对灵澈上人渐行渐远的背影的描写,衬托出诗人对灵澈上人依依不舍的真挚情意。一个“独”字虽然写的是灵澈上人,但其实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因友人离去而产生的孤独与寥落。这个结尾言淡情深,令人回味。

全诗即景写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练秀美,意境闲淡,为唐代山水诗中之名篇。

《送灵澈》古诗译文赏析-刘长卿作品

更多刘长卿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