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思》古诗赏析-李益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7 10:24

边思原文

边思

李益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边思》古诗赏析-李益作品

边思赏析

这是诗人的一幅自画像。他在抄录自己的从军诗送给友人卢景亮时写道:“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为文多军旅之思,或因军中酒酣,或时塞上兵寝,投剑秉笔,散怀于斯文,率皆出乎慷慨意气。”《唐才子传》也说他从军十年,“往往鞍马间为文,横槊赋诗,故多抑扬激厉悲离之作”,与高适、岑参相近。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评述是很切合实际的。

首句写装束,垂锦带以见华贵,佩吴钩(吴钩,宝刀名)以示英武飒爽的风姿。次句写行动,走马边塞,防秋玉门(玉塞,即玉门关。汉时,匈奴每当秋高马肥,就入塞侵扰,所以秋季就要加强防卫,称为防秋),是豪迈的气概。他虽然身佩宝刀,参加战斗,是个战士,但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在军中仍然不废吟咏,因此后两句便说:别笑我这个关西将门之后(《后汉书·虞翻传》:“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关,指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县南的函谷关。李益是姑臧即今甘肃省武威县人,在函谷关以西,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只把诗情带到了凉州,而别的却什么也没有吧。寥寥几笔,便突出了一位从军诗人精神风貌的特征。在部队生活中,作战是普遍的,而吟诗,则特殊的,要画出一幅从军诗人的肖像,就必须将个别与一般统一起来,体现普遍中的特殊,此诗正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南宋陆游也给自己画过一幅像,可以和李益的自画像合看。其《剑门道中遇微雨》云: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这首诗是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作者从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调到成都任职时,途中经过剑门山所写的。他在当时是宋、金两国对峙的前线汉中住了一个时期,由于自己积极反抗侵略,恢复失地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心情很是抑郁。诗中所写旅途情景,凄凉意味,可能与此有关。

首句写长年久客,生活潦倒,衣上既有旅途中蒙上的尘土,又有喝酒时沾上的痕迹,可是懒得换洗。次句承上,点明远游。陆游是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来到陕西、四川做官,可算得远了,而且又多次调动工作,就更使人感到消魂了(消魂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含义很复杂丰富,难以准确地译成现代汉语,大体上是精神上非常激动或感触很深的意思)。这两句是泛写近年生活。后两句接写当前情景。现在,又在细雨中骑着一匹驴子经过剑门山进入四川了,那么我该不该算是一个诗人呢?这一问,显示了诗人复杂迷罔的心情。在唐、宋时代,诗人多半骑驴寻诗,所以骑驴已成为诗人的一种标志。他本来是一位已经很有名的诗人,又正细雨骑驴,那不是多此一问吗?但我们如果注意到他曾经多次表示过,他毕生最大的志愿还是要做一位为国家报仇雪耻的战士,而不是一位诗人,那就可以体会这一问乃是一种深感遗憾的表现了。

许多读者,对于此诗,往往只注意到其词意的潇洒,却忽略了这个问题提得突兀,对于诗中微旨,便难以领会了。在我们看来,这首诗画的并不是一位虽然跋涉长途,仍悠然自得的诗人的形象,而是一位心情抑郁的、并不甘心只做个诗人的战士的形象。

这两幅像都画得好,因为它们画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更多李益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