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有感》古诗赏析-李商隐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7 07:36

重有感原文

重有感

李商隐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长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重有感》古诗赏析-李商隐作品

重有感赏析

清代学者吴乔云曾说:“唐人能自辟宇宙者,惟李、杜、昌黎、义山。”的确,李商隐在唐朝灿若繁星的诗人中称得上是光辉夺目的一位。历来备受称道的“无题诗”以其朦胧含蓄、深情绵邈的风格被认为最能体现其诗歌魅力。其实,李商隐的政治诗不论从艺术上还是思想上,绝不逊于他的爱情诗。

历代文学批评家都认为李商隐诗学杜甫而自成一家。王安石说:“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宋代蔡居厚《蔡宽夫诗话》引)。李商隐十分推崇杜甫,在形式上,不仅学杜甫的古体,更重视学杜甫的近体;在艺术风格上也和杜甫诗歌的沉郁境界遥相呼应;而二人忧国忧民、关怀时政的忠厚之情和忧愤之心更是一致。

本诗是一首政治诗,要想理解本诗的含义,就必须了解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公元835年(太和九年),唐文宗不堪忍受宦官挟制,与宰相李训、凤翔节度使郑注密谋诛灭仇士良等宦官,不料事机泄露而失败。李、郑连同许多未曾参加密谋的官员被灭族,造成数千人被杀的悲惨结局,史称“甘露之变”。面对残酷的现实,正直的李商隐不惧气焰更加嚣张的宦官,毅然挥笔写下了《有感二首》,对此事表示了极大愤慨。本诗作于公元836年,议论的对象依然是“甘露之变”,故以“重有感”为题。这首七律诗中,诗人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主张各地的武装力量进兵京城,清除宦官势力,恢复被削弱的皇权。

首联是说,主将的营帐和军中的大旗都占据了上游的有利地形,在危难之际,将帅士兵应与君主共同分担忧患。这里有一个背景,“甘露之变”后的第二年,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两次上表斥责宦官滥杀无辜,提出要“清君侧”,当权宦官警惕畏惧,有所收敛。这两句就是说刘从谏从军事力量上具有“清君侧”的有利条件,应担起替君主分忧的责任,这是义不容辞的。这也是作者以家国兴亡为己任的报国情怀的真切体现。

颔联是两个典故。东汉初,凉州牧窦融得知汉光武帝准备讨伐西北军阀隗嚣,便上疏建议抓紧时间出击,此处是指刘从谏已经上表声讨宦官;东晋陶侃任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京城建康(即南京,又名石头城)陷入危急,陶侃被推为讨苏盟主,领兵直抵石头城下,斩了苏峻这里借此来表达对刘从谏出兵锄奸的期望。作者用“已”赞扬刘从谏的上表,用“宜”感叹其未采取实质的军事行动。赞扬之下掩藏不住的是期望、失望和有所不满。

“蛟龙”怎么可能愁于“失水”此喻君王怎能反而受制于阉人“岂有”这一反问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不合理现实的悲愤;“鹰隼”应当搏击长空,以此感叹刘从谏应积极进军,有所作为。“更无”一语道出了诗人对朝野上下竞无人能奋起反击、改变现状的愤慨。中间两联化用典故,以沉郁的笔触表现出诗人对时局的鲜明态度和深刻见解悲愤之中具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

尾联两句是说朝廷上下,昼夜一片人号鬼哭之声,气氛悲惨恐怖何时才能把被宦官盘踞的禁宫收复呢?到那时,我们的诗人必会让激动的泪水恣意横流。“早晚”,何时之意,是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也透露出诗人的殷切期盼。

李商隐一生历经宪、穆、敬、文武、宣六朝。其间,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成风,党争愈演愈烈,国家也处于矛盾剧烈、动荡不安当中,诗人自身的政治生涯也因卷入党争而坎坷不幸,再加上其天性忠厚深情,造就了一位继杜甫之后以七律体写政治诗的大家。清代学者施补华认为,“义山七律,得于少陵者深。故华丽之中,时带沉郁。如《重有感》《筹笔驿》等篇,气足神完,直登其堂,入其室矣”(《岘佣说诗》)。李商隐的这首政治抒情诗在字句的锤炼、风格的沉郁、用典的精准严密等方面承袭了杜诗的优良传统,更令人动容的是诗人深切关心国家命运的拳拳之心,坚定执著的政治理想和不寻常的政治胆识,这与老杜在骨子里是完全相通的。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国文人、中国精神最可宝贵的传承。

(郭扬波)

更多李商隐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