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景苏堂竹》原文赏析-道璨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1 05:08

题景苏堂竹原文

题景苏堂竹

道璨

一叶复一叶,也道几翻覆。

一点复一点,书墨要接续。

亲见长公来,一节不肯曲。

见竹如见公,北麓能不俗。

回首熙丰间,几人愧此竹?

题景苏堂竹赏析

景苏堂在今江西瑞昌。苏轼在神宗元丰七年(1084)四十八岁时,由黄州贬所调离,取道高安,告别其弟子由后,路过瑞昌,在亭子山的崖石上题了字,墨点洒落在竹叶上。据说自此以后,亭子山周围的竹子,每一片叶上都有墨点。到理宗景定年间(1260—1264),王景琰任瑞昌主簿,将亭子山的部分竹子移栽于厅堂前,堂上挂了一块“景苏堂”的匾额,表示仰慕之情。这厅堂是当年苏轼过夜的地方。一时赋诗的很多,道璨这首《题景苏堂竹》,便是其中之一。元代吴师道《吴礼部诗话》评此诗说:“语虽直致而意佳。”大体符合实际。

前四句先写竹叶。景苏堂前竹,以叶子最有特色。诗人的眼光自然而然被吸引了过去。“也道几翻覆”,是以竹叶的翻覆暗寓历史的变化。从苏轼崖上题字算起,到道璨写作此诗时已八十年上下,其间变法与反变法斗争,方腊等的起义,宋金之间的战争,宋室的南迁……说不尽世事沧桑,故以竹叶“几翻覆”喻世事之变化。“书墨要接续”,是说竹叶上的点点墨痕要代代相传,永不褪去。这一句与“也道几翻覆”隔句相应,意思是尽管竹叶翻覆,世事多变,但苏轼留下的墨痕,他立身的精神,应该接续不断,长留人世。

五六两句接写竹身。当年亲眼见到过苏轼的竹子,同他一样傲岸,直节不屈。说眼前之竹在八十年前“亲见长公来”,按之事实并不确切。但诗人本意只在抒情写怀,借竹以寓对苏轼的景仰,事实如何,无关宏旨。

七八句又由苏轼引出王景琰来。“北麓”,王景琰的号。他把竹子移栽到厅堂前,见到竹子就像见到苏轼一样,诗人认为,这正是王景琰能够免于浅俗的原因。这两句表面上只是在说王景琰,实际上却是透过一层写苏轼之高节。

末两句是诗人的感慨之辞。“熙丰”,指熙宁、元丰,宋神宗的两个年号。“熙丰间”正是变法与反变法激烈斗争之时。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变法。变法之初,苏轼正在权开封府推官任上,上了七千余字的长篇奏疏,激烈反对。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司马光得势,要废弃免役法,恢复差役法。苏轼、范纯仁等又站出来反对。两派斗争时,有不少假公济私的投机者,但苏轼直道而行,不依附,不谄谀,不以私害公,其直节如同此竹,同章惇、吕惠卿诸人相比,真有天渊之别。“回首熙丰间,几人愧此竹”,意思是面对此竹之直节,党争中有多少人能不愧于心?从反面衬托了苏轼品格之高尚。《吴礼部诗话》所说的“意佳”,当即指此。

(陈志明)

【作者】

道璨:(1213—1271)僧人。号无文,俗姓陶,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家居饶州(治今江西鄱阳)。初住饶州荐福寺,旋住开元寺,后复还荐福寺。有《柳塘外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