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古诗翻译赏析-岑参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2 21:52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原文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释】

①走马川:地名,在今新疆天山脚下。

②雪海:地名,在今新疆境内。

③轮台:地名,唐代开始设轮台县,在今新疆米泉县。

④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这里指唐代西域的游牧部族。

⑤金山:即阿尔泰山,在新疆北部。这里泛指塞外山脉。

⑥汉家大将:这里借汉指唐,指封常清。

⑦戈相拨:兵器(戈矛)互相撞击。

⑧五花:即五花马。连钱:良马名。旋作冰:马身上的汗和雪转眼凝结成冰。

⑨草檄(xí):起草声讨敌人的文告。

⑩短兵:刀、剑一类兵器,与长射程的弓箭相对而言。不敢接:不敢迎战。

⑪车师:地名,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今新疆吐鲁番附近。

【译文】

你可以看到,那走马川伸延到雪海旁,黄沙茫茫和天相连。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就日夜怒吼,一川碎石竟然大得如斗,被风暴吹得满地乱走。正是匈奴牧场的秋草枯黄、塞马正肥的时候,金山的西面敌军侵扰边境,汉军大将挥师西征。征战中将军的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刀枪互相磕碰,寒风吹到脸上宛如刀割一般。马毛带着冰雪,上面汗气腾腾,转眼间马毛又凝结成冰,军幕中起草文告但砚中墨汁也已冻凝。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出征定会把肝胆吓破,料想他们不敢前来迎战,我一定在车师西门等候捷报。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古诗翻译赏析-岑参作品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赏析

【赏析1】

这首以乐府体七言歌行写成的边塞诗,雄奇恣肆,英气逼人,歌颂了艰苦而豪迈的边塞生活,热烈赞美唐军西征的壮举,读之令人振奋。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作者用了反衬手法生动地再现了边塞的奇景和战况的危急,同时也写出了征战的劳苦和将士的斗志。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平仄交错,节奏动荡跳跃,急促有力,有一种音乐感。

【赏析2】

岑参开篇极笔描写了恶劣的环境,并用反衬的手法重点表现了边疆战士不畏困难、斗志昂扬的爱国情操。前三句没有一个“风”字,却恰切地抓住了风“色”。白天,狂风怒吼,飞沙走石,不见天日。接着三句从暗写转到明写,行军从白天进入黑夜。虽看不见风“色”,但能听见风声。“吼”突出了风势之大,很形象。诗人还善于通过外物来写风:石头被风吹得满地飞滚,“乱”字更是表现了风的狂躁。

下面写唐朝军士对严寒的天气毫不畏惧,冒雪和匈奴作战。草黄马壮之时,匈奴开始进攻。“烟尘飞”是对报警的烽烟和匈奴铁骑卷起的烟尘一起飞起的景色的描写,不仅渲染了战前的形势,也点明了唐军早有准备。通过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了唐军的英勇:“夜不脱”写了将军的以身作则,“戈相拨”写大军夜晚疾行时军容严肃的情形。“风头如刀面如割”描写边疆的寒冷,与前面对风的描写呼应,也是诗人对大军冒着风雪行进的感受。接下来的三句中,诗人对马汗成冰、砚水冻结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极力渲染了寒冷的天气、艰苦的环境和紧张的战前气氛,充分描写出军士们充满豪情的战斗精神。

结尾写匈奴必定望风溃逃,预祝凯旋。该诗文字流畅,自然天成。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古诗翻译赏析-岑参作品

【诗人名片】

岑参(约715~770),今湖北江陵人。出身官宦,却因父亲早亡而家势衰落。他自幼从兄读书,遍读经史。二十岁时,到长安求官,后又北游河朔。天宝三年(744),中进士第,担任兵曹参军。天宝八年,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的掌书记。天宝十三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安史之乱后,他于至德二年回到朝廷,经杜甫等人推荐担任右补阙等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之职。之后辞官,死于成都旅舍之中。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古诗翻译赏析-岑参作品

更多岑参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