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巇术原文解读
【原文】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解读】
春秋末期,楚国非常强大,拥有精兵强将,称霸一方。楚王决定出兵攻打吴国。当时吴国势单力薄,根本没有能力抗衡楚国。吴王得知此事后,急忙派使臣带着金银玉帛前去慰劳楚军,想阻止这场战争。楚将收下吴国使者带来的物品后,用傲慢的语气说:“将这个使臣捆起来杀掉,用他的血涂抹战鼓。”使臣急忙争辩道:“请将军明鉴,我们吴王是诚心慰劳!”楚将大笑说道:“什么?慰劳?这叫朝贡!你们吴国地小人薄,只要楚兵每人吐一口唾液,就可将你们的臣民淹死。我们根本无须礼遇你们这种弱国贱民。”说罢,便命人将吴国的使臣绑起来。使臣见状,仰天大笑,说:“这次吴王派小臣前来楚国,果然吉利!这是我们大王的恩德呀,小臣至死感激不尽!”楚将被使臣的行为和言语弄糊涂了,问道:“你死到临头,吉在哪里?”吴国使臣坦然答道:“吴王派我来,就是想要试探将军的态度。如果将军态度十分平和,那么就代表贵国不会出兵进攻我国,这样一来,我军防守就会松懈;如果将军大怒,那么就代表贵国攻打我国的决心不变,我军自然要做防备,深挖护城河、高筑壁垒,一样都不能少,即使知道无法与之抗衡,但还是要做垂死挣扎,与楚军决一死战。现在将军愤怒不已,还要将我杀掉,吴王获悉后,定会加强警戒,有了防备,胜算自然高出一筹,牺牲我一个人而保全了整个国家,这不是吉利是什么?”楚将听了使臣的话,对卫士挥挥手说:“放他走吧。”就这样,使臣终于平安地回到了吴国。楚国知道吴国已经做足了战前的准备,如果强行进攻,就会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便打消了进攻的念头。使臣善于弥补与对方谈话的分歧,并使得一场战争消弭于无形,此之谓“抵巇”。
【原文】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蘖之谋,皆由抵巇。抵巇之隙,为道术用。
【解读】
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出身于将门世家。他的父亲戚景通,对儿子的家教十分严格。戚继光十二岁那年,有一次,几个工匠来戚家修理房屋。戚景通让他们安设四扇雕花门户。工匠们都感到迷惑不解,纷纷议论说:“像这样的将门世家,可以安设十二扇雕花门户啊!”工匠们的议论,被戚继光听到了,他立即去找父亲,提出要增设八扇雕花门户。戚景通没想到儿子小小年纪就讲究起虚荣和排场来,便声色俱厉地说:“你要从小养成勤俭的品德,否则,连这四扇雕花门户也是保不住的。”又一次,戚继光穿着一双很考究的丝织鞋子走过厅前,被戚景通看见了。戚景通十分恼火,当即将儿子叫住,怒气冲冲地斥责道:“你一个小孩子家就穿这样讲究的鞋子,长大后就会去追求绫罗绸缎。要是当了军官,说不定还会侵吞士兵的粮饷,后果不堪设想啊!”戚继光听了父亲的教诲,立刻弯腰脱掉丝鞋,换上了布鞋。从此,他再也不追求奢华了,直到担任了朝廷的大将军,仍过着俭朴的生活。戚景通在儿子戚继光一些不良习性刚刚冒出头时,就通过教育将这些小的漏洞堵上,所以才有了后来“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抗倭名将。
【原文】
天下分错,士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巇罅。圣人见萌牙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解读】
抵巇,包括两种方法,一是通过“抵”使其恢复原状,二是通过“抵”将其重新打造,创造新时代。商朝盘庚即位之前,君主和奴隶主贵族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矛盾尖锐,大批奴隶不堪忍受折磨而纷纷逃亡。统治者之间争夺王位的斗争也是你死我活。总之,这一时期的商朝,由于奴隶的反抗和统治阶级之间的内耗,国力日渐削弱,少数民族和其他部落也起来反叛,使得整个商朝处于崩溃的边缘。为了挽救商朝的统治,一切从头开始,盘庚在位时把国都从奄迁到了殷。通过迁都,一个中兴的商朝又屹立在中原大地上。盘庚的做法就是“抵而塞之”。西周文王属于本篇中提到的“三王”之一。商纣荒淫无道,周文王则是一个英明的君王。他在为讨伐商纣做准备时,天下人也认为他顺应民心,有许多能人志士来投奔他,邻近的诸侯也向他臣服。这些杰出的人才和小的诸侯国都聚集在周的正义旗帜之下,为兴周灭商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因为周文王做的这些前期准备,才有了后来周武王伐纣时,诸侯不期而会者有八百之多。经过牧野之战后,周武王终于“抵而得之”,推翻了残暴的商纣王朝,建立了八百年的周朝天下。
【原文】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解读】
诸葛亮在南阳躬耕的时候,他知道还没有到自己出来一展抱负的最佳时机,所以只与徐庶、崔州平等人交游,这就是“深隐而待时”,真可谓“卧龙”。等到刘备三顾茅庐,把他请出来的时候,他知道自己的时代到来了,果然风生水起,既展示出自己的雄才伟略,也帮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无独有偶,在清朝末年,也有人自比为“潜龙”——他就是领导了太平天国起义的洪秀全。他二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诗:“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坤乾。”洪秀全也是一个懂得抵巇之术的人,早年他想通过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三次乡试都不幸落选。后来洪秀全转向基督教,开始逢人便宣传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义,称之为“拜上帝教”。就这样,当时机没有成熟时,他潜心发展教众,积蓄力量;当时机成熟后,他就揭竿而起,利用以前蓄积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抱负。诸葛亮和洪秀全都做到了“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